有人说,青山绿水、梯田花海、漫山红叶是“最美乡村”的“颜值”;“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是融入“梦里老家”的“基因”,这是婺源厚重底蕴、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婺源的朱子遗迹,主要以老县城为中心,文公庙、虹井、廉泉、熹园、朱子一世祖墓、文公山等文化景观,为婺源千年古城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卖点”。虹井位于朱家故宅,虽然青石井沿被打水绳索摩擦得“体无完肤”,但是朱熹先生父亲朱松题写的井铭“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依旧保存完好。
徜徉在婺源县紫阳镇东门大桥南旧城墙下,有一处两米见方的石凿泉池,谓之“廉泉”,是朱熹命名并题写的一处胜迹,为上饶市文物保护单位。
那是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的春天,朱熹先生第一次回到婺源,一到婺源就寻访祭祀祖墓。在表弟程洵的陪同下,朱熹先生漫游到婺源县城东门旧城墙脚下,见这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泉水清冽,甘醇可口。“吾一名当朝进士,以后为官,一定要像这泓泉水,‘颠簸不失志,贫贱亦清廉’。”其时,已中进士两年即将步入仕途的朱熹,思索之余他激情难平,回到住处挥笔为那泓清泉题名曰:“廉泉”。门人弟子则将此墨宝石刻成碑,立于泉旁。次年春,朱熹被授予左迪功郎、同安县主簿,开始了他颠簸曲折的出仕之路和矢志不渝的治学之道。他以“廉泉细饮、方为持续”的道理,来表达自己清廉谨慎的心志。
阔别故乡26年后,朱熹先生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再次回婺源省亲扫墓。第二次回婺源,朱熹先生踏上九老芙蓉尖(后称文公山)扫墓,在四世祖朱惟甫妻程氏豆蔻娘墓地周围,依八卦方位种植了24棵杉树,寓“二十四孝”之意。朱熹受婺源县令张汉邀请为县学师生讲学,为县学藏书阁题写《徽州婺源县学藏书阁记》,还将自己所著的书籍赠送县学。期间,朱熹先生与同乡交往甚欢,并为同乡题赠不少匾额、诗句,留下了千古佳话。
800多年过去了,“廉泉”还在涌流,朱熹的话语仿佛在前来参观“廉泉”的人们耳边回荡: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记者 蔡文逸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