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琴
时近秋分,站在旷野稻田深深凝望的那一刻,能真切的感受到秋天的况味。在铅山县英将乡,那满眼的金黄色是乡村的重要元素,象征着最丰满的季节来临了。秋色有一种浩荡,像画家的大笔一挥而过,满村便晕染开去了。金色的稻穗随着柔和风在不断翻滚,那饱满的颗粒,也会让人感受到收获的满足,风里都是秋天的味道。即使坐在行驶的车内,也能闻到醉人的稻香,这香味足以浸染全身每一个细胞,这是大自然对生命的赏赐。
英将乡四面环山,山形极为优美,山峰紧蹙,如同盛开的莲花,似有一种“庾公楼外峰千朵”的佳境。与盛夏午后急躁不安、歇斯底里的蝉鸣不同,秋虫的鸣叫显得比较从容,和此时的天气一样,透着疏朗的惬意。小路旁,各种鲜花竞相开放,芬芳萦绕不绝。世上最荣华的,不过是一种瑟缩在墙角的小花在风中对着光颤颤开放的样子。墙边上那一大簇薄荷长得蓬蓬勃勃,叶子褪去了柔嫩,却多了几分粗粝、劲道。秋阳照过来,绿色分明的叶脉,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忍不住驻足细嗅那清香的气息。是啊,在没有人留意到的地方,总是会有一些朴实却顽强的生命,就像小花、薄荷一样自生自长,不计较周围环境的优劣,也不要求什么,只是兀自野蛮生长着。
我们路遇一处屋檐下的风景。在屋檐下的阴凉处,有三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围坐在一起相视闲聊,这画面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长寿图。她们个个精神矍铄,脸上少有的皱纹难掩灿烂的笑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或许老人们在谈论家长里短,说尽心头诚挚的话语,不带任何应酬的味道。她们是与自然相融的人,长年与山水厮守,与山水交换默契的目光,多了些自然的开阔。她们眼神依然明亮澄澈,你从中看不到任何劳累和艰辛的烙印。她们日子安分,勤劳努力,几十年来过着一眼到底的人生。同时,也是风雨岁月中渐次老去的妻子和母亲。或许她们曾像燕子衔泥一样,一点一点垒自己的家,从日常的生活中,提取所有的温柔,悉数献给家人。从年复一年的岁月里,养育出如此恬淡、娴静的内心。天地有大美,其实大美的不只是天地,还有那颗和光同尘,道法自然的心。
这种自然、淳朴、善良的基因,从英将乡祖辈上就传承了下来。你可以从留桥村的刘氏祠堂内找到印证。刘氏祠堂大门的两边写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祖功宗德流芳远,下联为:子孝孙贤世泽长。步入祠堂,我们从墙上宣传栏的文字里,看到了铅山历史名人刘子美拾金不昧的感人事迹。乾隆七年(1742),村民刘子美大爷拾到一位余姓商人遗落在凉亭内的包裹,包裹内有六十两银子和一些账本文件,待失主回来寻找时,刘大爷将包裹原封不动归还给了失主。为了表示感谢,余姓商人提议拿出一半的银两赠送给刘大爷,但遭到婉拒。刘大爷不肯留下自己的地址姓名,只留下了踉跄独行的背影,消失在长街瘦巷中。几天后,余姓商人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刘大爷的住处。当看到他家里一贫如洗时,再次提出赠送之事,又被刘大爷拒收。这些拾到的银两,本可以缓解刘子美大爷往后余生窘迫潦倒的生活,但他却分文未取。官府为了表彰推崇刘子美拾金不昧的精神,给他送来匾额和锦旗,上面分别写上了“安贫尚义”和“见利思义”四个字,并兴建房屋一幢赠送给刘子美,取名为“官厅”。官厅是一幢平房,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脚下。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已无法住人。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木梁的雕刻中看到不俗的工艺和荣光。房屋的格局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中间为天井区,并把上下区域分开。上部分中间是厅堂,它的两边各有一间房。房间朝大门的木窗,都是镂空的花窗,淡淡的原木色更显得精致雅观。这种便于采光而制造出来的天然图案,从而引动人的情感,使生活充满情调和韵致。这些都凝固着先人的感情、审美、希望和追求,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从古至今,那些可以沉淀下来的人离世之后,他们微观的人性会慢慢褪去,能够永远留下的是他们的精神风骨和高尚的灵魂。时间可以摧毁一切,时间也可以保留一切。房子比人的寿命长,但在房子的存续时光里,它会让人们对自己的先人有一种喜悦感和认同感,我们不仅要接受它,还要发扬和继承这种美德,并代代相传,裨益后人。如今官厅依然在英将乡这片土地上讲述着它的故事,并延续着一种精神承袭。那些永恒的,也许不仅仅在于形式,更是记忆和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