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信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信江
 
标题导航
网站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6月1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粟村

  姚增华

  行至七八公里,来到一个叫半岭张家的地方,由于山路陡险,另外一辆车子的司机不敢前行了,方向盘便交给了前来迎接我们的山里人。我乘坐这辆车的驾驶员有着四十年驾龄,还参加过好几次越野探险,只见他紧握方向盘,毫无半点胆怯心理。前面的路更窄了,弯更多了,坡也更陡了,不过在路面上,还会时断时现地铺有仅供两个车轮碾压的水泥“筷子路”,有时半个轮胎悬空他也还能照样不慌不忙地前行。后来才知道,这“筷子路”它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这被列为“国家公园”的黄岗山上,根本就不允许植被遭受任何伤害。

  从半岭张家到麻粟,也仅仅就八九公里车程,却足足花了整整五十分钟时间,当然途中遇到漂亮的溪流、罕见的树木、惹人的山景,这位司机都会停下车来让我们看看,甚至还要让我们下车拍个照,就这样好不容易才来到麻粟村的村口。这时大家从心底里松了一口气,那不必要的车险担心却变成了放心。一路的景致没有心思去欣赏,眼前“麻粟”那水泥仿木质盖瓦结构的门头,却吸引着大家的视线,我急忙掏出手机,打开“元道经纬相机”把这门头给拍了下来,很快就知道这里的海拔高度1414.1米,经度117.73和纬度27.75,门头正中悬挂着一块仿古色的木板,左上方写着一行小字“世界红茶发源地·桐木村”,另启一行中间“麻粟”两个电脑体大字却格外招人眼球。

  麻粟自然村总共就二十几户人家,陈、张、龚、赵、杨、李等姓氏还真不少。我们在一位叫赵声旺的家里用过午餐后,年近花甲的赵师傅泡着工夫茶给我们喝,还有根有据地给我们谈麻粟、拉家常。在赵师傅的言语中,我没能确定麻粟村早期人居住的年代,也不知晓为何村名叫“麻粟”?赵师傅见我有点失望,便与我们一起分析、猜测:可能是早期麻粟人或逃难、或躲灾、或为避开战乱才来到这里,种麻织布穿衣,种粟填肚防饥,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与世间毫无丁点儿瓜葛,就这样“麻粟”这个村名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后来,有可能是自然气候环境的恶劣,据说有些年份农历六月还会出现打霜现象,加之猛虎怪兽的侵袭,一批批麻粟人便无奈地搬了出去,而又会有一家家躲灾躲难的苦命人又躲了进来,小小的村庄当然就会有这姓那姓了。赵师傅还说,现如今麻粟还常常会有熊瞎子出没,有时夜间还要溜进村民家里,见着蜂桶就搬走。    

  赵师傅说他的先人住进麻粟也就几代人的历史,那时他的老外公想进山避避灾难,带着家里的一条狗先到山里看看,见这里的生存环境的确不够好,便又下山去过着东躲西窜的日子。一周后他还没见爱犬回到自己的身边,于是又上山去寻找,到了麻粟,主人与爱犬久别重逢,爱犬不停地点头又是不停地摆着尾巴,像是有一肚子的话要与主人言语。此情此景给了主人的动力,他想牲畜在这里都能待上七八天,举家在这里定居绝对不会有问题,便立马下山,拖儿带女来到麻粟繁衍生息,并把开荒种茶作为养家糊口的唯一的经济来源。

  一提起茶叶赵师傅就来劲了,他说二十几户人家的麻粟村,每家每户都种茶、做茶、卖茶,一辈一辈地都这样做,若有哪一家人做出了一款新茶,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款茶叶让邻里乡亲先品一品,然后再相互间交流一下采摘、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烘焙等过程中每一道工序的工艺,做到提意见时不留情面,肯定工艺时毫不遮掩,家家都会这样做,年年都这样,代代也这样,麻粟人的茶艺在麻粟就这样毫不隐瞒毫不保留,就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一款又一款新茶品鉴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其实,麻粟的茶叶天时地利人和都已齐了,这“人和”两字刚刚已经说了不少了,那“天时”也不懒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两百多天的雨水,时晴时雨,一会儿雾气蒙蒙,再过一会儿就“太天国晴”了,这样的天气能不出好茶叶吗?“地利”那就更不必多说,单凭那一千四五百米的海拔高度,又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村,这麻粟的茶叶绝对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这平日里少言寡语的赵师傅,一讲起茶叶来的确是不需要草稿纸了。

  人们提起老枞,会认为茶叶树有多高多大。而赵师傅说麻粟的老枞却不一定都这样,由于麻粟的霜冻期长、常年气温低下,即使超过百年树龄的茶叶树看起来也都比较矮小,而且全都是没有修剪的野放树,在常人眼里根本看不出它是上年纪的老枞,只有喝这茶时品出了或青苔味、或木质味、或石菇味,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小的茶叶树早就是老爷爷老奶奶的年龄了。

  随着现代通信、交通的飞速发展,祖祖辈辈把自己封闭起来的麻粟人对当今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外界人对麻粟这个在县市级地图都难以找到的村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仅仅一株麻粟茶叶树被商家以二十八万元锁定后,上海、北京、广州、香港的红茶爱好者也都会时不时地进出麻粟村。而赵声旺老人的两儿一女,在山外学校计算机、旅游等专业学成后,却毅然决然地回到麻粟继承祖业,跟着父亲学习种茶、做茶、卖茶,将身心全都融入麻粟的老枞,随着那片片茶叶香飘山外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上饶日报社 -
copyright © 2008 srxww.com ,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信江
   第04版:专题
洪家店豆腐
故乡的梨树
麻粟村
寂寞的龙溪街
重读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