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旅游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夕拾朝花

第A03版
街谈巷议
 
标题导航
网站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1月31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婺源民俗文化:板龙灯
  大街上舞龙灯

  婺源灯彩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婺源灯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婺源已有千年历史。其中板龙灯是当地最常见的灯彩,是婺源最具代表性、参与人数最多、最受百姓欢迎的灯彩。婺源至今仍遵循旧例,每年正月十三起灯,十五闹元宵,十八圆灯。段莘一带就有“梳梳头,插插簪,进庆源看十三”和“过了十八,各人找生活”的俗语。

  龙灯起源于唐,盛行于明清,又名板桥灯,是一种大型游动性观赏灯彩。由龙头、龙尾、龙身三部分组成。龙头灯板长达七至八尺,宽九寸至一尺许,高达八尺左右,可燃点十一炬灯火,由六至八人抬举。龙尾分龙、鱼、虎及麒麟等多种式样。龙尾灯板约六尺长、九寸宽,每板燃六炬灯火。龙头、龙尾均由“灯会”或单位(过去由宗祠、里弄)制作,龙身则由各户自制,每户一桥,长如板凳,两头打眼插闩,既可灵活转弯,又可无限延接。经拼接后的“龙”,一般都有一二百米长,有的甚至长达四百余米。龙身由板桥节节相连而成,板桥上的彩灯分花篮灯与灯笼灯两种。花篮灯上的图案系民间剪纸,灯笼灯是用篾丝编制成长形灯笼式样,外裱皮纸,套红腰箍或贴上喜字,每板一般都有三至七盏不等,灯火相映,形似龙鳞。

  迎板龙灯有许多习俗。起灯之日,家家户户和祠堂都要悬挂灯彩,用十番锣鼓迎接龙头、龙尾。起灯前先是斗灯,即各户灯板会合“接龙”。龙灯斗好后,龙头前摆香案、烧纸钱,再由长者行拜龙头之礼,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次舞龙结束拆灯,家家都要鸣炮迎接。灯板放于堂前,烛火只能由其燃尽熄灭。十八日圆灯后,龙嘴里的龙珠要送给村里新婚未育人家,祝其生子添丁。人们还会扯下龙须带回家撒入猪栏鸡舍,以祛瘟疫;将龙肉(龙面额上的彩纸)安放在小孩的枕下,保佑其无病无灾、健康成长。

  婺源板龙灯以各地宗族的祠堂、街道里弄等为灯会单位,按男丁以户籍出灯,故有“人头灯”之称。自古以来,宗祠不仅是乡村最好的建筑,而且又是族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具有神圣、权威、荣耀等属性。婺源板龙灯多数都以祠堂作为大本营,族人在这里商讨迎灯事务,还有加工制作并存放龙头、龙尾。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进,婺源板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演技精湛和色彩浪漫的民间艺术,不但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还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节庆日的喜庆气氛。

  婺源民间将正月里舞板龙灯看成是国泰民安、添进人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征兆。迎灯之夜,天将转暗时,各家各户燃放鞭炮送灯上路,到约定的地点或屋内“斗灯接龙”。起灯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龙头高举,龙身起动,龙珠引着巨龙腾空起舞,上下起伏,左右蜿蜒,灯火斗艳,气势壮观。龙灯所到之处,人山人海,百姓燃放鞭炮,焰火相迎。灯彩、笑脸、鞭炮声、喝彩声交融汇织成万民同乐的动人场面……(记者 操园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上饶日报社网络中心-
copyright © 2008 srxww.com ,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夕拾朝花
   第A03版:街谈巷议
   第A04版:视觉志
   第A05版:特别策划
   第A06版:金融
   第A07版:资讯
   第A08版:文化旅游
婺源民俗文化:板龙灯
岳飞: 鄱阳题诗念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