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文化
 
标题导航
网站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7月8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木名院相辉映

  朱建霞

  两棵耸入云天的银杏,依然像两把硕大的伞,矗立在城顶山半山腰的向阳处,层层叠叠密实的枝叶,叠金堆玉,依旧没有一点要散落的样子;她的沉静和灿烂,散发着时光淬炼的金黄,以壮美的姿态,蓬勃的气息和繁华色彩,坦然接受着寒流的覆盖。

  蓬勃的生命来自时光的沉淀与厚重。这两棵两千六百多年前的古树,因着孔子和他的弟子公冶长而闻名遐迩。

  公冶长书院坐落在安丘市区西南三十多公里的城顶山南坡,书院周围群山环抱,层峦叠嶂,树茂林丰。相传这里为孔子的弟子、爱婿公冶长隐居读书、治学的地方,在明代即被列为安丘八景之一。

  时光历经两千六百多年,而书院的两棵银杏,依然枝茂叶繁。树围达10米,东雄西雌,相距大约7米,高约30余米,直径近30米的树冠,以恢宏的姿态,高耸入云。繁茂的枝叶,为书院撑起一方清幽和静谧,成为书院不朽的精神丰碑。

  这两棵树,也成为普通民众及有情人缘定终生的美好见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世间的男女,想长久地与爱人维系美好的感情,总需要一些象征来诠释和寄托爱的永恒和美好,雌雄银杏矢志不渝的姿态,很适合成为忠贞爱情的寄托。于是,每年,两棵树的树枝上,红色的千千结、情人锁把无数爱情的故事,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挂上枝头,走向永恒。

  两千六百多年前,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人公冶长,复姓公冶,字子长。生于春秋末期的他,幼年家境贫穷,一直务农为主,但是他不因家贫而堕志,一生俭朴好学。年轻时,慕名拜在孔子名下,勤奋攻读,博通六艺,为孔子七十二高徒之一,学成后,他拒绝为官,终身治学,后因遭诬陷入狱,在狱中虽受囹圄之苦,仍然苦读经书。孔子深为爱徒身陷囹圄而痛惜,认为他能忍辱负重,苦读不辍,可作表率,“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圣人不同常人,孔子看人的标准也仅只在取人德品,不言其他。于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从此公冶长身兼孔门女婿和弟子的双重身份,这些记载,存留于《论语》《孔子家语》中。

  以树兴景、文景相融,在自然界中,越大的树,就越容易受到狂风、暴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可能还会受阳光、氧、水、养料供给不足、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公冶长手植这两株高大的银杏,却丝毫没有因为时间久远而枯寂,却以我们不为所知的从容和顽强,扎根到历史深处,见证着书院的兴衰和沉浮。

  公冶长书院其实不仅仅是一所书院。

  公冶长在此办学到现在两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书院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参观拜谒的所在。

  公冶长故去后,后人崇尚先贤,在此建公冶长祠,多年后,又在祠西建青云寺一处。后公冶长祠、青云寺因岁久渐圮,历代多次重建和维修。作为凝固的历史,部分碑碣遗存,记载了一次次的变化,反映了村民们见贤思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体现了百姓对文化信仰的崇拜之盛,可以想象公冶长在古代影响范围之广。

  史卷中,公冶长书院最早的存世记载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安丘知县陈文伟重建书院。明万历《安丘县志·艺文考》辑录的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内容大意为:这次重建是他的前任谢缜已备足物料,未及开工而调往外地,陈文伟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接任安丘知县,“成化丁酉(1477年)前二月壬申,因公务往沂水,道经其地,驻马止宿,往寻其迹,至则四壁俱废,一址独存。遂计匠作工役,不日告成,谢君之心为不负矣”。

  在公冶祠大门外,立有一座牌楼,里边镶嵌着“重修公冶祠碑”,碑额《重修公冶祠碑记》为篆书,正文为楷体,记叙了公冶长的生平事迹、公冶祠的兴衰及最后的重建时间。

  公冶长祠,为三进三间,木质结构,飞檐斗拱,粉墙黛瓦,丹柱青瓦,正祠塑公冶长坐像,两边各有陪侍,屋内墙壁上彩绘着公冶长生平事迹。东西边房各一间,陈列着一些今人的书画作品。祠后有清末大臣李湘棻的感恩堂一处。青云寺在公冶长祠西侧,始建年代晚于公冶祠,约为西汉中时(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距今也已经两千余年了。

  寄坚贞之石志,永垂昭于后世。祠院内,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碑亭,东边为万春亭,西侧为清廉亭,碑亭内有明清两代立的石碑,记载着修复公冶祠的史实。

  东侧“万春亭”内的石碑,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县孙振基所立,碑文楷体正书,阴线阳刻着9个大字:“先贤公冶子长读书处”,背面无字。

  西边清廉亭中,犹存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县令胡端出资维修时,所立《重修公冶子长祠堂记》石碑。碑文称邑侯胡端于丙辰之春到书院山祭祀览胜,“怅庙貌之萧条,慨然叹曰:‘兴废举坠,守土者之责也’……于是捐养廉之资,以襄榱甓之用,鸠工庀材,不逾月而轮奂粲然。”

  另外一块为清道光九年(1829)六月,青云寺住持学管及徒弟真斋立,正面上部横刻“万古流芳”,下为重修庙碑记,背面为众善题名,县廪膳生李维翰撰文,庠生刘登辅书,崔秀川镌刻等字样。可以看出百姓及当时的乡绅为重修宗庙、赓续文脉而慷慨解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百年不休、驰而不息地执着。

  1989年,安丘县人民政府拨款5万多元,把已经荒废的公冶长祠,重新修建,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重修后的书院面貌焕然一新,使许多观光者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时间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淹没一切。被世人公认为德高,才奇,志大的公冶长,所留存的具体事迹史料记载不多。书院建于何时,始建规模,史籍缺载,也因年代久远,已经无可考据。

  书院的很多遗迹和传说,都和公冶长有关。公冶长淡泊名利,隐居山林,能识鸟语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在典籍中拥有多个版本。《论释》记载公冶长因人祸入狱,《绎史》所载因羊入狱,无论哪一种传说,都体现了百姓还圣人本相,圣人也有凡人一面的本真情趣。

  古人注重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树木代表着生机和活力。银杏树的生命悠长。树茂源于根深,两株蔚为壮观繁茂的雌雄银杏树,是否代表了植树之人对我国儒学文化的一种地老天荒的旷远寄托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上饶日报社 -
copyright © 2008 srxww.com ,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
   第04版:专题
五月五,过端午
古木名院相辉映
烟雨陈坊
跋:这世界,我来过
自序:四季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