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欢 见习记者 周梦沁
在上饶,有这么一群人,当邻里街坊、辖区群众发生矛盾纠纷后,他们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群众之间和谐关系作为己任,他们就是司法行政部门设立在基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活跃在基层的人民调解员。
据悉,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今年以来,市司法局以落实市委“大抓基层年”部署为契机,不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积极培育行业性和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大力探索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新模式、新路径,用好用足人民调解工作力量,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质效。
以点带面 织密调解基层网络
“没有德华的及时调解,我们两兄弟的心结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开。”日前,广信区皂头镇紫云村的村民苏某说。
苏某永和大哥苏某有的房屋相邻,中间隔着一条小路。去年11月,苏某有重建自家老屋,想要把中间小路改道放在自家庭院里,但苏某永不同意,两人因此争执不休。于是双方找到广信区皂头镇人民调解委员的德华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而且期间有好几次已经接近达成共识,调解员拟好了调解协议,但因双方揪着一些细节一直不放,互不相让,先后经过7次调解,均未达成协议。
今年3月,兄弟双方又因道路纠纷发生了肢体冲突,而且导致双方都有家人受伤,得知此事后,德华调解工作室主任程德华立即联合派出所、自然资源所、控违办等部门再次上门调解。“建新房是好事,出现矛盾就积极去协商解决,这么耗着时间也不是办法。你们是亲兄弟,要各让一步,才好把事情解决,也给自家孩子做个榜样,家和万事兴。”程德华给双方算了感情、钱财和时间这“三笔账”,并通过普法宣传、事实鉴定、提供可行方案。最终,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双方握手言和。苏某永表示,这起调解留出的不仅仅是一条通道,更留住了他们的兄弟情。
“调解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接案后,会根据案情、当事人性格、性别等实际情况的差异安排不同调解员调解。”德华调解工作室主任程德华说,这只是他们团队日常调解工作中的一个普通案例。张家盖房挡了王家的光,杨家的大棚占了邻家两分地……这些在农村时常发生的矛盾纠纷,在调解员的努力下,在村社区就更好地解决了。
据了解,在我市像这样的个人品牌调解室有37个,将大量的纠纷吸附在乡镇村居。此外,全市各地在交通安全、婚姻家庭、医疗教育、金融险、物业房产、知识产权、涉企纠纷等多个领域相继成立了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司法局在各县(市、区)、镇街、村(社区)分别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在部分大的企业、农贸市场、医疗卫生、建筑施工、劳动争议等领域相应成立了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形成以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础、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骨干、其他相关调解组织为补充,点、线、面相结合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不断织密调解组织基层网,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和质效。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3470个,其中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2956个,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214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75个,全市人民调解员总人数18089人。
“有纠纷找调解。”日渐成了市民的共识。“一方面是由于加入调解组织的人员大多是志愿者,属中立第三方,他们在矛盾双方之间调停疏导,更能获得当事人心理上的认可,所以深受群众欢迎;另一方面由于调解组织按照‘人民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参与诉前调解,息诉止争效率高,且能节约司法资源。”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周光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矛盾纠纷案件6695件,调解成功6591件,调解成功率为98.4%,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和吸附在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打造品牌 人民调解提质增效
周光有介绍,近年来,我市部分地方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吸纳各类调解人才,努力将调解组织打造成调解人才聚集地,不断提高调解水平。如玉山县自成立重大复杂疑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后,凝聚了律师、退休法官等20多人,为化解重大复杂疑难矛盾纠纷提供了专业调解力量;余干县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调委会+调解协会”的模式,共吸收“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行业专家、社会贤达等139名,壮大了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同时,我市部分人民调解委员会还注重发挥党支部、工会力量,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以老带新、外出交流等方式,致力于打造一支懂法律、懂调解和懂心理的人民调解服务团队。并且,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了适当补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调解员的积极性。
“如何更好、更及时地化解基层矛盾和纠纷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周光有说,为了奋力打造“调解强市”,让人民调解“显功力”,对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在先、预警在前、处置尽早、化解于小,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市、矛盾不上交,全市司法行政部门不断创新人民调解机制。在线下,变“坐等上门”为“主动敲门”,将一些尖锐、沉积、隐性矛盾化解在萌芽,尽可能降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被动局面发生。在线上,注重科技赋能,借助微信群等载体,对远在外地打工或不在现场的矛盾双方当事人进行远程视频调解,节约当事人成本。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了调解效率,压缩了矛盾时间跨度。此外,我市玉山县与浙江省江山市、常山县组建了“三山”人民调解协调委员会,在“三山”毗邻地区的18个乡镇组建了跨界协调小组,在毗邻的99个行政村组建了联片调委会,形成了“三山”边界地区人民调解工作三级调解网络。今年2月,又正式联合成立了跨省“老娘舅”工作站——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跨界调解纠纷。通过多年的努力,使跨界纠纷由原每年一百多件减为2022年度的7件,并实现连续多年无跨界矛盾纠纷激化的良好局面,有效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周光有表示,根据我市出台的《关于开展人民调解质效提升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下一步,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将不断完善调解体系,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力度,推进人民调解员专职专业化,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机制,强化与各相关单位的联动配合,建立完善帮带机制,加大人民调解品牌宣传,为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创造新方法、注入新活力、打造新平台,让群众遇到问题有地方“找个说法”,为法治上饶、平安上饶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