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法治
 
标题导航
网站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6月15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第一版)

  从刚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在线直播人数超3000人,程冬为“土货”“山货”又找了另外一条“出路”。

  在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的同时,“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同样在发力。自2011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培养新型农村人才的一项精品工程来抓,着重培养农村技术骨干、管理骨干、致富带头骨干。截至目前,共培养出9500余名农民大学生,他们在上饶乡村“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农村实用人才。

  持续巩固放大人才“磁吸力”,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在横峰县龙门畈乡童家村,“民工驿站”让村民不出村找得到活,学得了技能。一年的时间里,小小的“民工驿站”举办集中招聘活动3场,达成就业意向50余人;组织开展了3期育婴员、就业创业等技能培训,150余人参加了免费培训,并核发了培训证书,打开了村民的就业门路。

  观察三:做实“一套体系”,探索乡村善治之路

  在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过程中,我市坚持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有机融合,示范推行“1+7”(“1”是强化党建对乡村治理的政治引领作用,“7”是探索“民主治村”“乡风润村”“产业兴村”“法治稳村”“管护美村”“智治强村”“监督正村”工作模式)乡村治理模式,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格局,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上饶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走进婺源县镇头镇冷水亭村,只见一湾清澈的溪水静静地蜿蜒流淌,溪内成群的红鲤鱼欢腾跳跃。“这溪中的红鲤鱼都是村民们放生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津介绍,在冷水亭,谁家有喜事的都会买上些鱼苗到这龙源溪里放生。

  鲤鱼放生庆喜是冷水亭推进移风易俗的一大创新。在村里的文化墙上,记者看到了冷水亭的村规民约,其中第四条约定 “办理红白喜事,提倡节俭节约,不铺张浪费,不大操大办;村内有婚嫁、生日、乔迁等喜事采用放生庆喜,每户采购100元以上的鱼苗放至村内河道池塘。”据介绍,2018年,冷水亭的村规民约由村民代表参与制定,一共19条,涵盖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卫生制度等各个方面。

  为鼓励村民全部参与到村容村貌建设中来,冷水亭每月还会进行卫生评比,并在村公告栏上准时张榜公布卫生不到位户。一年内未被张榜通报的家庭则被评为“卫生清洁户”,村委会会在每年年底集中购买年猪,在村文化广场将猪肉分份编号,获得“卫生清洁户”的家庭可以轮番摸号领取猪肉。

  不管是“鲤鱼放生”,还是“猪肉分红”,这都是我市在探索创新乡村善治的有效实践。在上饶,通过成立村民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等,广大村民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村集体建设中来,真正实现了“大河涨水小河满”。

  在横峰县姚家乡好客王家,王家小组充分发挥村民自主性,尊重村民主体地位,集中全体村民智慧,形成“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四自”村级自治模式。2017年,全村27户共同入股成立“好客王家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做起了乡村旅游,打造了农耕体验、亲子游、团体培训、户外拓展等多个旅游“王牌”项目,村级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后,通过村民理事会决定,按农村养老保险金同等标准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发放老年补助,并设立教育基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上饶日报社 -
copyright © 2008 srxww.com ,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法治
   第04版:专题
第三届全球饶商大会工作布置会召开
奋斗青春吐芳华
杜绝“舌尖浪费”从校园开始
参观档案 感受历史
新能源汽车下乡 重在满足需求
图片新闻
(上接第一版)
德兴市交通运输局开展防坍塌应急演练
乡村校家齐发力 共同抓好防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