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健康上饶
 
标题导航
网站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5月12日 星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弋阳古腔觅知音

  朱 磊

  4月的江西弋阳,云层遮住了月亮。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大雨倾盆而落,寒气随着水气扑面而来。

  此时,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舞台上,演员们正为即将到来的演出进行最后的排练,走位、耍花枪、翻跟头……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湿。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主任杨康自豪地说:“台上这20多个演员,一半都拿过省级奖项。”600余年的弋阳腔,在弋阳从未“曲高和寡”。这里的百姓一直爱看戏、懂听戏,戏文里的故事祖祖辈辈都爱听。

  弋阳腔善于吸取其他戏曲的优点进行改调,“改调歌之”大大丰富了弋阳腔的剧目

  弋阳腔与江苏的昆山腔、浙江的余姚腔和海盐腔并称为我国明代四大声腔,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弋阳腔对湘剧、川剧、秦腔等40多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作为民间艺术,弋阳腔善于吸取其他戏曲的优点进行改调,“改调歌之”大大丰富了弋阳腔的剧目。“弋阳腔根据演出地域变化,使用各地方言,很受当地观众的欢迎。”70多岁的杨典荣,对这段历史信手拈来。

  1957年,杨典荣进入江西省文艺学校赣剧二班学习,师从徐双林、王仕仁等弋阳腔表演艺术家。“每天练功5个小时,还要学习戏曲理论,打两年基本功,再学习弋阳腔和赣剧的戏曲表现形式。”杨典荣回忆,自己4年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排戏。年轻时,杨典荣和同学们总是觉得弋阳腔过于古朴。师傅徐双林对他们说:“不理解咱弋阳腔的历史和艺术地位,以后怎么传承?”杨典荣回忆,师傅们不仅传给自己一身专业本领,更不断提醒他们:“传承是一份责任。”

  后来,杨典荣回到弋阳县,成为一名戏曲演员。从上世纪50年代末成立弋阳腔剧团到经历剧团解散、重建,再到如今成立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杨典荣对师傅徐双林的话有了日益深刻的体悟。

  林西怀主攻青衣、闺门旦,并串演小生、彩旦、老旦等,是当地百姓喜爱的演员,也是弋阳腔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05年,要恢复重建弋阳腔剧团时,杨典荣、林西怀等弋阳腔剧团的老演员们从全县选拔年轻人才。杨典荣说:“县里人才不够,我们就自费到周边的鄱阳、乐平等地去寻找。最终选拔近60名学员,在上饶文艺学校开办弋阳腔学习班。”

  2013年,弋阳腔剧团改制为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这些年轻人才成为了中坚力量。老一辈艺术家继续“传帮带”。去年,排练《江边会友》,杨典荣找到了老师王仕仁的女儿——景德镇赣剧团师姐王耕梅。两个人从动作、锣鼓点、声腔,一点点磨,整整排了2个多月,最终将原有的曲牌和表演方式复现出来。2022年11月,《江边会友》首演,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

  剧团要发展,弋阳腔要保护,必须回归乡土、回归大众

  “咚咚咚……”4月6日晚,江西弋阳县杨坞村,新建成的文化中心里,锣鼓声急促。

  “要开始了。”老戏迷王顺发一听,便知道这是戏班子演出前的“闹台”,意味着好戏马上开演。此时,能容纳500多人的大厅,人头攒动。即便提前入场,王顺发也很难找到座位。戏台上,一出《文武天官》正式上演。“雨顺风调,国泰民安,祥云涌瑶台……”陈真饰演的文昌君,迈着台步过场,一开嗓,便引来掌声。“嗓子好!”王顺发和周围的戏迷们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2005年恢复重建弋阳腔剧团时的第一批学员,陈真曾去广州打工,从事演艺经纪工作,虽然收入不低,却远离了舞台演出一线。陈真离开时,师傅杨典荣虽然不舍,但仍表示理解,提出了一个要求:即使离开剧团,也要保证每天2小时以上的练功时间。

  2009年,弋阳县加大对剧团的扶持力度。师傅杨典荣的一通电话,让陈真毅然回到剧团。“师傅告诉我,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将弋阳腔传承好,也一定可以让剧团发展起来。”陈真说。

  如今,陈真的生活除了排戏就是送戏。“下乡很苦!”陈真坦言,早些年演出条件艰苦,晚上演出只能住在当地,大家挤老乡家的地铺休息。为了节省成本,男演员要负责搭戏台,百斤重的道具箱肩扛手提是常事。

  “大家都更加珍惜这个舞台了。”陈真感慨,有一年盛夏,大家在露天舞台表演《八珍汤》,由于戏服太厚,动作戏费体力,有的演员在演出中出现脱水症状。听到村民们的掌声,大家在后台补补水,恢复后,又接着登台。

  有同样经历的,还有95后徐梦皎。离开剧团后,她曾在杭州打工半年。打工期间,她边看自己曾经的演出视频边抹泪,最终,她想明白了——自己属于那个舞台。徐梦皎记得,有一年冬天在鄱阳农村演出,天降大雪,演员们在台上都冻得打哆嗦,没想到观众席竟然还有一位老人撑着伞在聚精会神地看戏。“只要有一位观众,咱们就好好演”,这是弋阳腔剧团的要求。那个冬天,那场雪,那位老人,深深刻在徐梦皎脑海里。

  2013年,根据江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剧团改制成立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弋阳县弋阳腔保护和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升林,上任第一天就召开讨论会。会上,大家取得一致意见:剧团要发展,弋阳腔要保护,必须回归乡土、回归大众。经过4个月紧张排练,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整理出7本老戏,到曹溪古戏台去演出。“古戏台里三层外三层,挤了2万多人。”吴升林感叹:“那份热情,打动了我们每个人,也坚定了我们的决心。”

  徐梦皎就是那时重新回到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演出中,成长迅速。2016年盛夏,徐梦皎准备去省里参赛。为了提升徐梦皎对于人物细节的把握程度,林西怀亲自示范如何运用甩水袖的动作增加表现力、体现美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江西省第二届“汤显祖戏剧奖·地方戏曲经典传统小戏、折子戏”大赛上,徐梦皎获得个人表演一等奖。如今,开始带徒弟的徐梦皎常用自己的故事激励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就坚持下去!”

  不断融合新元素、应用新手段,让古老戏种焕发青春

  “这些年,咱们弋阳的观众们越来越会看戏,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吴升林说。(下转第四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上饶日报社 -
copyright © 2008 srxww.com ,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健康上饶
   第04版:要闻·广告
全力推进民生项目
努力办好民生实事
全市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场会召开
小岗位有大作为
河红茶省级地方标准发布
锤炼政治品格 提高“政治三力”
努力锻造全面过硬的水下尖兵
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筑牢安全防线 守护民生福祉
弋阳古腔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