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因此他原名叫朱重八。朱元璋是他参加起义军后改的名,朱谐“诛”,璋是古代一种非常尖锐的玉器,这样,“朱元璋”连起来的意思就是“诛灭元朝的利器”。
朱元璋在军事方面可谓天才,政治手腕也老成娴熟,恰恰是略输文才,但不妨碍他题诗吟句。据《明史·艺文志》记载,朱元璋有《御制诗》五卷,总体技艺不敢恭维,但确有一些值得品味的诗,其中《龙泉寺示僧》,就是题在龙泉寺墙壁上的诗,可以代表朱元璋的诗作水平。其诗曰:战罢环湖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客,何必叨叨问姓名。
吟罢之后,一股豪壮粗犷的气势自然而生,与文人诗的儒雅、田园诗的闲适明显不同,获得后来研究者乃至读者的称赞。“战罢环湖百万兵”,短短七个字,就把鄱阳湖某次战役概括而出,字里行间也能烘托战场中的萧杀场面,犹如电影的超广角镜叙述;又瞬间转为特写——“腰间宝剑血犹腥”,既能从一个点上彰显战争的惊险与惨烈,又表达出一种速度感,仿佛场景的瞬间转换,那种战火的余绪仍然飘荡在主人公的脸上一般。接下来,才是真正切换到龙泉寺的空间,以及空间里的人与情节。“老僧不识英雄客,何必叨叨问姓名”,也很有画面感,仿佛读者能观察到朱元璋作为领军人物的自负神情,以及对僧人的不屑与厌烦心绪,让人既敬畏又觉得一丝有趣,但对于经历过一场生死恶战的人,有此情态,我们又能理解并宽容。关于这首诗,据说还有一段小故事:
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初战陈友谅失利,心情郁闷,于是独自一人佩剑来到鄱阳湖岸的龙泉寺散心抒怀。因朱元璋相貌奇特,龙泉寺的僧侣就好奇地询问其姓什名啥,只是时机不对,恰逢朱元璋的心情郁闷,所以对寺僧的叨唠感到厌烦,故在寺壁题有“老僧不识英雄客,何必叨叨问姓名”一句。
诗题中的龙泉寺,故址在江西省余干县古竹乡院前彭家村。寺庙始建于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4年),后圮废。至南宋宝庆初(约公元1226年),该村进士彭震,以四川廉命名致仕返乡,倾囊重建,规格宏阔。遗憾的是,现在已全毁。乾隆年间,余干县进士段藻撰有《龙泉寺碑》,记载了这段故事:“昔明太祖征陈友谅时带剑独行至寺,僧异其状,频问姓名。不答,题诗于壁。……僧以为狂,取水洗去。他日太祖以仪从至,询诗。僧伏地吟曰:‘御笔亲题不敢留,留下鬼泣与神愁。漫将法水轻轻洗,尚有余光射斗牛。’太祖释之。”
结合故事与历史,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此之诗,还真的是即兴题在墙壁上的,来不得半暇修改,更不可能焚香净手、铺纸研墨地抒写。(记者 操园官)
先贤皆赞
上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