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松本可在饶州任知州,大展宏图,可惜未至任即病逝,时年47岁。他赞美枫岭头月岩“山腰千古挂冰轮”脍炙人口,他借家乡婺源的芙蓉岭抒发情怀,表达了洁身自好的品格。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是著名理学家朱熹之父,生于上饶婺源,建炎四年(1130年)为避战乱,买舟携眷迁入福建尤溪。朱松较之于其子朱熹,知名度要小一些,但也是少年聪慧,读书有为,于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21岁即荣登进士位。宣和年间在闽北一带任职,后因极力反对权相秦桧议和,贬任饶州知州(今江西鄱阳),未至任即病逝,时年47岁。著作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卒后赠通议大夫。元至年间追赠献靖,明嘉靖年间从祀启圣祠。
朱松《岩去上饶十里山有侧穴腹背皆洞如月》诗云:凿透巉岩不记春,山腰千古挂冰轮。谁知擘破三峰手,聊出婵娟戏路人。
这是朱松在游历广信区枫岭头月岩后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起句“凿透巉岩不记春”,巉岩是指陡峭险峻的山岩,春是指时间,开门见山道出不知道什么时候险峻的山岩被凿透了。上饶月岩与周边武夷山、龟峰、龙虎山等都是属于丹霞地貌,丹霞地貌的形成时间需要亿万年,宋人以文为诗,以议为诗,重在理趣,与唐诗重在情趣形成鲜明对比。承句“山腰千古挂冰轮”,进一步补充起句的“凿透巉岩”的视觉效果为“挂冰轮”,冰轮指明月,被凿透的山岩像一轮明月挂于山腰。《诗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赋、比、兴,这里诗人就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要描写的对象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转句“谁知擘破三峰手”,擘破是分开、剖裂的意思,因为前面的赋与比,所以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三峰指华山的莲花、毛女、松桧三座山峰。诗人看到眼前这个情景,情不自禁地发问,谁知道辟开华山三峰的手也到了上饶造就了月岩!结句“聊出婵娟戏路人”,婵娟是形容月色明媚,路人遥望此景似月亮而非月亮。戏弄了路人,也戏弄了诗人自己,既生动有趣,又富有生活哲理。
朱松生活在北宋的晚期,历经宋徽宗、宋钦宗二朝,长期在福建、江西为官,在途经此地时留下这首诗。如今,距朱松题诗时已经过去880年了,月岩依旧,可月岩周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清山大道从其脚下经过,站在月岩顶上,可以看到不远处是浙赣铁路,再向远处望,灵山七十二峰若隐若现。铁路两边的田地随四季变幻着颜色,一方水土世世代代养活着一方人。月岩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越野爱好者云集于此,曾经有一次活动将二十多辆越野车开上了月岩山顶,其场面蔚为壮观。现在为保护月岩环境,当地政府已经不允许将汽车开上去了。每当夕阳西下,不远处市区华灯初上,月岩如一隐者静观着世间变化。近千年过去了,朱松已经不在,但朱松的诗还在,诗人的心将永远留在诗里。月岩依旧,任天上月圆月缺,看世事物是人非。
朱松还为家乡婺源留下一首写景言志诗,其《度芙蓉岭》云:幽泉端为谁,放溜杂琴筑。山深春未老,泛泛浪蕊馥。娟娟菖蒲花,可玩不可触。灵根盘翠崖,老作蛇蚓蹙。褰裳踏下流,濯此尘土足。何当饵香节,净洗心眼肉。余功到方书,万卷不再读。岁晚穷名山,灵苗纵穿劚。
芙蓉岭位于上饶婺源县东八十五里,在溪头乡范围内,方圆三十里,为徽州五岭之一。
(柯宏 记者 操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