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晓琴
凡是永平人,无论老幼,没有不知道大义桥的。若是外地人来,他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带你上桥,见识它雄浑古朴的桥身,讲述它不同版本的建桥逸事。
大义桥初建于唐大历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当时,永平镇北的桐木江水面宽阔,水流湍急,往来赣闽的官兵、客商及本地的百姓要过往此河,必须乘坐渡船。每年汛期一到,河水暴涨,渡船不敢撑,便过不了河,因而很不方便。
当地有个富户叫任良才,一心想造福乡梓,连造了三年的桥都因水大浪急,不得成功。附近峰顶山上有位高僧,人称大义禅师,据说很有本事。任良才找到他,请他帮忙修桥一事。禅师沉思片刻,回道:“修桥铺路乃是好事,我自会帮你,但花费巨大,你可有足够的资金?”任良才开始还怕他拒绝,大义禅师毕竟年事已高且事务繁忙,如今见此一问,心里的石块落地,开心地连连致谢:“多谢大义师傅对在下的支持!外人都传我家甚富,说我家的田产就是天上的鸟都飞不到头,有些夸张,但建一座桥还是绰绰有余的。因此,师傅不必为此担心。”大义说:“既然你真心实意要造桥,我就助你一臂之力。别的帮不上,就给你当施工吧!”“万分感谢!万分感谢!今后峰顶山寺但凡有什么需要,只要知会一声,我定当全力以赴。”说完,任良才满心欢喜下了山。
开工之前,大义召集各地来的民工开了个会,把他们分成一组组一队队的,并选出得力能干些的担任工头,各自负责分管的事项。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工程在一挂礼炮声中正式动工。筑围堰,引水流,挖河道……工地繁忙而有序。“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吱吱嘎嘎”的锯木声,“嘿哟嘿哟”的打夯声,你呼我喊的吆喝声,各种声响此起彼伏,喧闹无比。
正值大家伙干得热火朝天之际,有个地方的民工突然闹腾起来,众人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前去看热闹。原来有人偷懒耍滑,工头正在狠狠教训他,以儆效尤。此人不服,吵闹不休。据来人汇报,这位工头很不错,做什么事都认真负责,对修桥一事更是积极,容不得手下躲半点懒,要求非常严格。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大义叫大家解散,回到各自的岗位。两三天后,一张就前次事件处理意见的公示贴了出来,撤销工头的职务,让他管理仓库。众人很不解,这样一位工作认真,管教从严的工头怎么就去管材料工具了呢?这不是大材小用吗?看来大义禅师徒有虚名,也是不懂什么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干劲渐渐有所懈怠。此事传入大义耳中,他把为头的几位叫了去,和颜悦色地说:“你们不服,我能理解,其中道理待我慢慢说与你们听。要说此人能力是强,可造桥不能这样。他看不得别人休息和偷闲,对人太过严苛,说明气量狭窄。江中一闹,大家都过来围观,哪怕是半个时辰,几百个民工算算该误多少事情。我们修桥不是没有钱,就是缺人。古话说得好:惜衣得衣穿,惜人得人用。像他这样肯计较的人,更适合管仓库。”听了大义禅师一席话,大家伙纷纷点头称是,夸他不简单有本事。
经过一段时日的建造,大桥终于顺利竣工。
通桥之日,必须请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第一个过桥,所谓“开桥”。到底请谁好呢?县衙中的知县大人,劳苦功高的大义禅师,还是慷慨解囊的任良才?大义禅师否定了三者选其一的方案,说:“莫慌,到时候自有高人来开桥。”
消息放了出去。
桥头高挂起长长的鞭炮,两端派了人手持大红花守着,但等高人经过时第一时间给他披挂上。围观者人山人海,翘首以待,都想一睹开桥之人的风采。
一日,两日,到了第三日,也没见高人过来。大家不禁私下猜测,“什么样才算高人呀,难道近日有朝廷大员来视察?或是有什么得道的世外高人云游此地?”只见大义禅师摇摇头,笑而不语。突然,桥头有人争着吵着要从永平北门的城门口过来。吵闹的是一位二十几岁的泼泼子,身边跟着一位中年男人,他们急匆匆地要往桥上走。听到有人传话,大义走过来,抱了抱拳:“非常抱歉,此桥尚未开桥,请二位客官下河过渡。”年轻人回礼作揖道:“师傅,我等不到此渡过河。您看那河道狭窄,渡船容易被卡住,如果耽搁时间,我就误事了。”“误事?误什么事?”大义问道。“我父亲得了急病,这是我同房叔父,特意从老家赶来催我。我父亲交待他,再怎样也要让我回家见个面。”那后生是在武夷山中做纸的小师傅,说还答应东家父亲病好立马回来的,大义禅师问他家住何方?“我老家在万年。”话音刚落,大义禅师上前一步,亲自把大红绸花端端正正披在年轻人胸前,并转过身对着守桥人大手一挥,“开桥!”一时间,鼓乐齐鸣,“劈里啪啦”的鞭炮声,从桥的这头响到那头,从桥的那头又响回到这头,鼎沸的场面令小老百姓们大开眼界。
虽然开桥,在场众人未免心生疑惑,大义禅师行事好古怪,来的毛头小伙怎么谈得上高人呢?那泼泼子也是傻愣在那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义禅师见有人嘀嘀咕咕,赶忙从旁边拿了条凳子往上一站,用双手往下压了压,清了清嗓音高声说:“大家安静!让这外地来的年轻人开桥不少人有看法,对吧?现在我把其中的缘由说给你们听,看开得开不得?这孩子听到父亲病了就急着赶路回家,是为孝;虽然走得急,但不忘东家临行叮嘱,所谓忠。忠诚孝子,属真正的一等人,看够得上开桥不?他们前往的是万年老家,凭‘万年’二字,你们说够得上开桥不?”
人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再次摇起大拇指,“高,高,实在是高!”
就这样,一座横贯桐木江南北的桥终于开通。它先后叫过“思政”桥、“万安”桥,直到宋绍熙年间重修,永平人为感念大义禅师的德和才更名为“大义”桥,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