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气温持续升高、湿度不断增大,细菌生长繁殖迅速,食物易腐败变质,这段时间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较为多见,症状多表现为恶心、腹痛、呕吐、腹泻等,一旦出现病症要及时就医。那么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这些食品安全提醒要知道。
食源性疾病引起的原因:食物冷藏方法不正确,如将煮熟的食品长时间存放于室温下冷却,把大块食物贮存于冰柜中,或冷藏温度不够;从烹调到食用的间隔时间太长,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烹调或加热方法不正确、加热不彻底,食物中心温度低于70℃;使用受污染的生食品或原辅料;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建议: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他含有害物质的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志不全的食品;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档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不随意购买、食用街头小摊贩出售的劣质食品、饮料;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两个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直接食用的瓜果应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食物腐烂变质,就会味道变酸、变苦,散发出异味儿,这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吃了这些食物会造成食物中毒;进食前或便后应将双手洗净,养成吃东西之前洗手的习惯,用肥皂洗净双手,才能减少“病从口入”的可能;在进食的过程中,如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进食。(记者 黄珠慧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