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二版)还有“鼓岭之友”的成员们,他们今天特意穿上了红色唐装、戴上红色领带,因为“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喜庆”。
近40分钟的演讲,座无虚席的宴会厅近二十次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当然,还有笑声、赞叹声,有的老朋友听着听着又落下泪来。
就在当天上午,中美元首达成共识,两国将推出更多便利人员往来、促进人文交流的措施。太平洋上将因此搭建起更多桥梁。
中美关系的根基由人民浇筑,大门由人民打开,故事由人民书写,未来由人民创造。“正是善意友好的涓滴汇流,让宽广太平洋不再是天堑;正是人民的双向奔赴,让中美关系一次次从低谷重回正道。”习近平主席动情地说。
两国人民的友好故事,还在书写。
是挑战还是机遇?
“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
世界对于中国这个“大块头”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从一穷二白到最大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成长速度和背后的治国理政,让世界瞩目。
中国之于世界,是挑战还是机遇?
旧金山之行,是中国在世界讲台上的一次生动讲述。
人们从习近平主席的丰富日程,不难读出何为“做好中国的事情,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何为“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
一个占世界人口近1/5的大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晚宴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分享了他的亲历。8年时间让近1亿人摆脱贫困,堪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一进程,“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一个占世界陆地面积1/15的大国,致力于永续发展。无论是《巴黎协定》的落实,还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践行,中国在行动。“我们不说大话,我们说到做到”。雷鸣般的掌声,激荡着中国一次次“言必信,行必果”的回响。
一个昔日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勇敢者的创造”。
习近平主席向拜登总统、向美国人民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它的五个特征,对应着团结奋斗、共同富裕、全面发展、永续发展、和平发展。
有国际问题观察者这样评析这段演讲:“从每一句话里都能发现中国的所思所想,发现中国的机遇。我们都知道,中国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那么,发展起来的中国,于美国而言,是威胁吗?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时光流转到21世纪,中美关系成为新的焦点。宽广的地球有没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习近平主席就此多次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跨越太平洋,路在脚下。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要好好打交道。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美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展现大国格局、拿出大国担当、发挥大国作用。”中国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
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全球治理、军事安全……此次中美元首会晤,达成20多项共识,涉及全球治理秩序各个维度,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在气候变化、禁毒、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加强合作;就共同关心的巴以冲突等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会晤桌前、宴会厅里,中美元首着眼的不仅是双边关系,也有地区和世界正待解决的棘手难题。
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麻烦离不开大国合作。
而合作的方式、路径以及诚意,决定着结果。习近平主席就此提出两点。一是“做表率”“向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二是“双方提出的倡议要彼此开放,也可以协调对接,形成合力,造福世界”。
旧金山之行前夕,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成功举办。十年,沧海一粟,却创造了沧桑巨变。
“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始终面向各国开放,包括美国。中方也愿参与美国提出的多边合作倡议。”计利当计天下利,这是中国的襟怀。
演讲时,有一处掌声格外持久,那是习近平主席分享心声时。
忆起年轻时在陕北小村子下乡,他动情地说:“从那时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人民中间让我觉得踏实,同人民在一起让我有力量。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我终生的信念。”会场又是一次热烈掌声。
终生的信念,也是理解中国的逻辑起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必须守住的人民的心。”
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在会见友好人士时,习近平主席接见了著有《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的后人亚当·福斯特。他说:“中国人民一直记着斯诺,是他最早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红军。”
今天的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一如这本书里所传递的,经历了长征洗礼愈挫愈勇,对前途满怀信念和向往。
“脱钩断链”“筑墙设垒”,纵使风高浪急、雨骤云屯,“一切打压和遏制只会激发中国人民的意志和热情”。庄园会晤时,习近平主席坚定地说:“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内生逻辑,是外部力量阻挡不了的。”
这里的内生逻辑,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滋养于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云海万里,以心相望。(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杨旭 牟宗琮)
(新华社旧金山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