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借助辖区内党群服务中心、人大代表联络站、“党建+好商量”协商议事室等平台载体,协商处理本区域、本界别的重大事项。
创新“四下基层”方式,改变单一入户走访模式,在见的方式上做到:
——网格结亲当面见。按照县委书记任期内跑遍所有村、乡镇党委书记跑遍村小组的要求,在基层干部中深入开展走村进格结亲、百万警进千万家等活动,让群众知晓所属网格及服务干部。
——家有急事电话见。推行干部联系驻村(社区)机制,拓宽民意表达和公共服务信息渠道;出台领导干部接听群众来电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接听群众来电行为,强化有关监督,确保耐心接听群众来电、及时解答或回复诉求成为每位领导干部行动自觉。
——方便快捷网上见。深入实施“网上安家”工程,依托村居微信工作群,打造网上幸福家园;做实微信工作群收集社会民意,对群众各类诉求要及时受理、及时处置、及时反馈;加快推进“E呼即办”,全面整合梳理110、12345、市长信箱以及各类网民互动平台上的民意诉求,完善全渠道受理机制、精准派单机制、分类办理机制,推动群众诉求办理提速提质提效。
——有事协商集体见。充分依托“两代表一委员”收集整理、推动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堵点,“两代表一委员”要组织本区域、本界别群众集体酝酿、充分协商,通过建议、提案、提议等方式,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力求基层满意、群众认可。
“下沉一线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走下去的是党员干部,聚上来的是对策办法,夯实的是发展根基。
我市将深刻把握“四下基层”实践要求,丰富“四下基层”内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好宣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稳定四件事,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宣讲,通过走访慰问、座谈交流、入户恳谈、入户宣讲、上党课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主动为群众答疑解惑;采取“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收集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推行党员领导干部“见事管事”“现场办公”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建立问题清单,及时主动解决各类群众问题;持续推进自然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改革,丰富拓展村(社区)“365天服务不打烊”内涵,深入实施“党建+网格+微小事”,鼓励各级领导干部主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积极链接各类社会救助资源,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实乡村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做优“一站式”县级矛调中心,探索“离岗接访”“政法领导干部下访日”“同行·巾帼之力”“联村法官+”等做法,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此外,我市还将从完善机制、激发热情、改进作风、唱响品牌入手,确保“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取得实效。健全工作统筹机制、协商机制、督导通报机制,完善“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结果反馈”工作闭环,推动“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清单化、项目化、常态化运行;将“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落实情况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的重要参考,深化村干部“机关化”、村支书“走读化”治理,加快破解干群之间的“隐形藩篱”;坚持问题导向,带着感情和责任开展入户走访,做到身进心进、真访真问、务求实效;深入开展社会治理“满天星”活动,定期梳理形成案例选编,推广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先进典型经验。
“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为党员干部了解并满足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打开了窗口、提供了路径,将全面提升我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夯实基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