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珠慧子
今年“双11”的宣传战早在10月底就已经打响,拿起手机,打开电视,抑或驻足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宣传广告。不过,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如今的消费者面对商家的“诱惑”却很理性,消费者“懂消费也懂省钱”成为新消费现象。
和往年一样,几家主流电商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淘宝“双11”预售于10月24日晚8点开启,在跨店消费满300元减50元的基础之上,首次大规模推出官方直降、立减,不用凑单,一件就打折,有超过8000万种商品降至全年最低价;京东则提前一天,于10月23日晚8点开启,不仅有预售,更有海量便宜好物现货,众多大牌爆款商品已完成提前备货,消费者下单后即可第一时间安排配送。常用的“跨店满减”也变得更加直接,每满299元减50元福利,还可叠加20元补贴;而拼多多将平台百亿补贴、万人团、直播等资源矩阵向国货品牌大幅倾斜,推出“单件立减”的新玩法,对于参与此次活动的商品,将额外发放官方补贴,投入不设上限,首批参加单件立减活动的品牌商品超20000款;抖音今年推出了“抖音商城双11好物节”,单品价格直降15%起,旨在让消费者不用适应复杂的跨店满减规则,就能购买到低价好物。同时,还将在活动期间由平台出资,陆续发放亿级消费券,可在单品立减的基础上叠加使用,最高可享满300元减80元的优惠。另外,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还在物流运输服务上下功夫,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就能收到货品。
今年“双11”活动回归简单,“低价”也成为各电商平台的共同主题,然而消费者们在购买时的消费心理却悄然发生着变化。“90后”许女士特别爱网购,之前每次“双11”她会提前研究活动规则以达到省钱目的,烧脑计算价格不说,到头来还是感觉“没捡到便宜”。许女士说:“上周在网购平台购买的进口巧克力挺好吃的,本想趁‘双11’促销再购买一些,点开购物链接发现不仅原价上调了,而且促销立减后的价格与之前一样。”市民蔡小姐今年下单的商品都是国货商品,“价格战是商家的事,作为消费者我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准没错。”大学生李茶曾经特别爱超前消费,看到便宜东西忍不住囤货,因而造成浪费,看着今年各大商家给出的“低价诚意”,她心中早已下定主意,只买刚需商品。“完全没有必要囤货,现在各种促销、打折时常有,超前消费其实不一定省钱。”李茶说,购物还是要从实际需求和商品性价比考虑,不能被“低价”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消费更理性且更有意义。
“双11”期间,不仅电商平台火热开售,线下实体商城也“摩拳擦掌”。11月7日,记者走访饶城多个商圈看到,随处可见的促销海报让“双11”氛围尤为浓厚。正在儿童区选购的市民李女士说:“降温了打算给孩子买些衣服过冬,会更多考虑材质面料,线下能摸着感受更好一些,品质有保障。”许多消费者也纷纷表示,现在各大商场都有促销活动且力度不亚于线上平台,即买即提的便捷让他们愿意回归线下消费。
链接
“双11”消费提示
近日,上饶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双11”消费提示:广大消费者要注意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理性选择、科学消费,防范套路、及时维权。
提高保护意识,确保信息安全
消费者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正规渠道下载APP,在注册时,注意界面跳出的授权对话框,仔细阅读后再进行选择,尽量关闭一些敏感信息的获取权限。对于不同的APP尽量设置不同的密码,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选择正规商家,按需理性购物
消费者在选购网络商品时,要尽量选择经营规模和商品交易量较大、信誉等级和消费者评价较高的电商平台,从信誉度、成交记录、评价详情等多方面对网店进行评估,做到货比三家。尽量不要在短信、朋友圈等推送的链接上购物,避免掉入消费陷阱。切勿被“爆款秒杀”“巨惠特卖”等字眼冲昏头脑,不要因所谓“凑单”而盲目购买不必要的商品。
及时留存证据,防范带货诈骗
对于火爆的“直播购物”“网红带货”,要谨慎选择网络平台和购物渠道,切勿盲目相信“直播测评”、跟风购买。查看网店是否有亮照、亮标链接,消费者应采取拍照或录屏等多种方式妥善保存包括电子形式或书面形式的交易记录、订单、发货凭证、发票、聊天记录、宣传网页截图等消费凭证。
保障交易安全,谨防信息泄露
不要登录陌生网站或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不与卖家私下交易;不轻信、接受任何直接汇款至个人账户的理由和要求。
避开物流高峰,警惕发货陷阱
节日购物消费者需做好物流滞后的心理准备。对于一些急需的商品,提前咨询商家发货时间,对于一些食品类、易腐易坏类商品,最好避开物流高峰,签收时先验货后签收。
了解退货规则,注意售后时效
下单前应仔细了解商品的退换货规则,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生鲜易腐、定制等商品以及商家明确规定不能退换货的商品,谨慎下单,遇到商品质量问题时应该保留证据。此外,在网购过程中发生消费纠纷时,应及时与商家、平台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拨打12315热线电话投诉举报,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记者 黄珠慧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