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晓莉
金秋时节,穿行在乡村的广袤沃野,山峦叠秀、碧水竞流、良田美畴,一个个乡村靓丽多彩,一幢幢民居窗明几净,一项项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一线见闻
10月9日,位于广信区四十八镇鲤洋村的衣衫伴侣日用品厂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正各自忙碌着。
“2014年,我把工厂搬到四十八镇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工厂主要生产经营家用收纳盒。随着订单的不断增长,工厂规模日渐扩大,工人从刚开始的三四十人发展到现在300余人,其中脱贫户就有26人。”该厂负责人付仁峰介绍。
移民搬迁,让村民安居乐业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旧日子”,产业配套、就业保障该如何跟进?四十八镇党委按照“强龙头、补短板、树品牌、促发展”的思路,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着力走出一条党建强、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鲤洋村的小小车间,就是破题的“金钥匙”之一。
“这边针线穿好了,再按几个按钮,上手一点不难。”车间里,搬迁户乐福荣和工友们穿梭于机器之间,织造、上底、包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44岁的脱贫户吴仙琴也在工厂务工。“我从偏远的高山上搬迁下来,就住在车间旁的安置房里。出了家门进厂门,按件计算工资,收入高时一个月能达到四五千元呢!”谈起现在的生活,吴仙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在鲤洋村,像乐福荣、吴仙琴这样通过搬迁实现就业的搬迁户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实现了增收致富。
奋斗足迹
夯实产业之基、彰显生态之美、探寻善治之策、拓展共富之路。俯瞰上饶大地,乡村振兴的画笔绘就出一幅田畴沃野的新画卷: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壮大“一片森林” ,“产业树上”结“金果” 。我市积极引导各县(市、区)突出优势培育1个农业首位产业,铅山红芽芋、婺源茶叶、万年贡米、广丰马家柚、广信油茶等绿色有机上饶名特优农产品逐渐成为线上线下热销产品,从有“身份”变成有“身价”,我市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渐入佳境。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的乡村富民产业,有力带动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持续增收,已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我市积极培育百勤异VC纳、江天农业、鄱阳湖米业、江西兴安种业等一批本土企业,规上农业企业已达1020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976家,家庭农场9844家;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9家,烤鳗、鱼糜制品等精深加工水产品远销海外,鱼子酱占据国内市场50%以上份额;加大农文旅融合力度,已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11个,精品庄园4个,省级精品旅游线路5条。
培养“一支队伍”, 乡村振兴注“活水”。近年来,我市不仅加强了驻村工作队的选派和管理,健全了调整、轮换、召回机制,实现全市驻村帮扶全覆盖,选派了978名第一书记和1932名工作队员开展乡村振兴的驻村帮扶工作。同时积极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汇聚,激励乡村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水”。在全市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完善“选、育、管、用”链条。目前,全市共有2965名回村任职大学生,这些有理想、有情怀、有文化、有办法的大学生回村工作,带领群众致富,为乡村振兴输送了新生力量、提供了人才保证。他们在上饶乡村“生根开花结果”,成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带得动”的农村实用人才。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