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总书记举了几个例子:东北虽处边疆,但也是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人口数量虽然减少,但要看到人口素质比单讲数量更重要;进入老龄化,也可以发展银发事业、银发经济。
的确,辩证看,就能更加客观准确把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破题之道。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重温了“哈军工”的光荣历史、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风洞群、第一架高性能歼击机的试制、第一艘水翼快艇……
面对由“哈军工”开枝散叶而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广大师生,总书记寄予厚望:“当年老一辈革命家建设新中国,就明确要抓教育、抓科技、抓人才。东北人才荟萃,要稳定人才队伍,培养青年人才,祖国的未来就靠你们去建设!”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比较雄厚,科研机构众多。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下,东北的科教和产业优势,将有更多机会转化为发展优势。
走进漠河北极村村民史瑞娟家的民宿小院,总书记指着门口的对联朗声读道:“一帆风顺平安宅,万事如意幸福家。”
“横批是:福气临门!”史瑞娟兴奋地接过话茬。
这是老百姓的念想期盼,亦是人民领袖的深情牵挂。东北振兴的落脚点,正是人民生活、民生福祉的改善。
“这里虽然是我国最北、最边远的地方,但生活并不落后。目前建设情况、人民群众生活情况都比较好,我心里感到很踏实。”能听出总书记话里的欣慰之情。
“你们这里的优势是旅游,要把生态优势和地理优势结合起来。”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群众,把乡村建设得更好、把生态保护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三天的黑龙江之行,东北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强大信心,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
“缺什么,都不能缺信心。”总书记勉励大家,“信心就是黄金。当年开发东北多么困难,闯关东这些前辈怎么过来的?北大荒怎么开垦出来?就是靠信心、靠信念。”
哈尔滨的一句口号,透露出东北人民的雄心壮志:冰城再领时代潮,春风消雪润沃土,重振雄风。
(新华社哈尔滨9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