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不断进位赶超,稳站全省“排头兵”行列?循着上饶工业坚实发展的足迹探寻,突飞猛进的“制胜法宝”清晰可见。
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我市编制了《上饶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将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构建具有上饶特色的“2+4+N”现代化产业体系,即有色金属、光伏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非金属材料、汽车、机械制造4个重点产业,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N个特色产业。力争到2025年,构建4个千亿级产业矩阵,也就是在现有的有色金属、光伏新能源两个千亿级产业基础上,将电子信息、锂电培育成为新的千亿级产业。同时,扎实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工作。
依照“2+4+N”的发展思路,我市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大倍增”行动,全力培育光伏新能源、有色金属、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晶科能源成为全球首家光伏组件出货量突破100GW的制造商,光电转换率连续22次打破世界纪录;康佳(上饶)智能制造科技城项目顺利落地,光学产品质检中心、未来光学科研院揭牌运营,光学产业逐步向物联网、光机电一体化迈进;吉利、长城等整车企业集聚上饶,引进了与整车企业配套的发动机、电池、电机、电控4类核心零部件、70多家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1个汽车综合试验场,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齐头并进,乘用车与商用车交相辉映,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市牢固树立“凡是长三角能做到的,上饶都要做到”理念,聚焦打造“可比浙江、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建立起 “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推动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争先进位。
如今,我市已形成15个省级(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并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5个。这些星罗棋布的产业集群,为上饶工业快速发展输出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坚持开放先行,打造区域中心
如何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在我市“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实践中,能找到答案。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赣东北打造成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瞄准这一机遇,我市主动出击,以通道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在深度融入“长三角”新格局中力争一席之地。
走进江西耐普矿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批发往赞比亚、澳大利亚、墨西哥等10余个国家的订单产品正在加速生产。“我们企业目前订单非常火爆,每天都有来自海外市场的订单,今年以来已签约订单金额突破了1个亿。”公司副总经理夏磊说。
在决战二季度中,我市一批工业企业铆足干劲、开足马力、创新提质,将“上饶制造”不断推向海外市场。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将启动海外属地化KD工厂的布局和建设,以“贸易+属地合作”模式,来进一步开发海外市场,并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新能源轻卡星智的右舵车型,以满足海外右舵市场的客户需求。
早在今年春节期间,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斩获了海湾七国最大订单,宣布未来三年内在中东地区投放5000台电动商用车,首批订单便签下1000台远程超级VAN。
今年一季度我市外贸进出口165.5亿元,比去年同期(同比,下同)增长26.8%。其中出口152.7亿元,增长25.3%;进口12.8亿元,增长48.2%。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上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更填补了我市对外开放平台的空白,高能级开放平台释放出强大能量。
我市全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首选地”。在衢饶示范区,由浙江客商投资的江西大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700万台的智能水泵项目,目前拥有生产线13条,仅3个月,产值已超800万元,年底计划突破3亿元。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是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之一,今年以来,衢饶示范区全力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园中区”。目前,仅上饶经开区省外投资项目中,就有超70%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
坚持人民至上,推动共同富裕
在铅山县永平镇杨家桥村老李家自然村,几位村民忙着在地里为红芽芋除草和施肥,广阔的田地里芋头连片长势喜人,呈现出一幅丰收在望的动人图景。
为推动产业发展,永平镇于2020年10月引进江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打造千亩蔬菜种植基地,种植红芽芋、花菜、玉米等作物。基地实行“企业+村集体经济+村民土地入股”分红模式,每年拿出总收益的21%给入股的村民,9%作为村集体收入。为了保证农民收益,还制定了保底政策,每亩土地支付给农民保底租金520元,村集体保底20万元管理费,目前,永平镇的蔬菜基地扩展到近万亩,直接推动永平镇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平均每户增收3万元以上。
我市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千方百计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让农户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在全面开展的“大抓基层年”活动中,我市通过大力实施党建引领走前列、社会治理一体化、风险隐患大化解、为民服务在身边“四大行动”,全力以赴破解制约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引导党员下沉服务群众,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活动,全市共有1360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组织4.8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联合市委政法委开展“访民情、解民困,万名干部进万家”实践活动,建立了干部包保联系服务群众“三张清单”,常态化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实施“党建+网格+微小事”。今年以来,中心城区“五区”共投入资金1275万元,办结微小事1547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