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生机盎然。4月12日,位于广信区四十八镇鲤洋村的衣衫伴侣日用品厂生产车间内机器声轰鸣,工人们正忙碌着各自的活计。
“2014年,我把工厂搬到四十八镇易地搬迁安置点附近,工厂主要生产经营家用收纳盒。随着订单的不断增长,工厂规模日渐扩大,工人从刚开始的三四十人发展到现在三百余人,其中脱贫户就有26人。”该厂负责人付仁峰微笑着介绍。
移民搬迁,让村民安居乐业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旧日子”?产业配套、就业保障又该如何跟进?四十八镇党委按照“强龙头、补短板、树品牌、促发展”的思路,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着力走出一条党建强、乡村美、产业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鲤洋村的小小车间,就是破题的“金钥匙”之一。
“这边针线穿好了,再按那几个按钮,上手一点不难。”车间里,搬迁户乐福荣和工友们穿梭于机器之间,织造、上底、包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趁着工作间隙,乐福荣介绍起自己的工作:“搬迁到安置点以后,我就在工厂上班了,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工资能有3000多元,比过去好多了。”
44岁的脱贫户吴仙琴也在工厂务工。“我从偏远的高山上搬迁下来,就住在车间旁的安置房里。出了家门进厂门,按件计算工资,收入高时一个月能达到四五千元呢!”算起这笔账,吴仙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在鲤洋村,像乐福荣、吴仙琴这样通过搬迁实现就业的搬迁户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在位于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实现了增收致富。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大,解决了我们很多难题。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十八人,能为家乡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我特别开心。”谈起回家乡创业发展,付仁峰感慨地说。(黄宗振 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