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袅袅炊烟总能驱赶冬日的寒冷,飘香的腊味往往勾起浓浓的乡愁。
那一年,父亲带着竹筒腌菜进山烧炭;那一年,我们带着一罐腌菜上学读书……思绪很长又很短,岁月挡不住温暖的回忆。
温暖的乡愁
秋实冬藏,丰收的农家总在年终谋划第二年的丰收。孩子要去远方读书,大人农闲要去修水利、进山寻货,腌菜是上上之选的“路菜”,最好带点腊肉腊鱼。“路菜”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经济状况,我上学时,看见腌菜中带腊肉腊鱼的同学,很是羡慕,他们的菜不但好吃,而且吃上一星期也不会坏。
腊味飘香乡愁浓。母亲在世时,我们兄弟总会带点吃食回来,母亲也将给我们准备吃食作为我们回家的一件大事。虽然带来的吃食勾引不起妻子与孩子的兴趣,但我们兄弟却与母亲达成了默契,年复一年,我们品尝的是故乡的味道。
记得母亲给我二哥的吃食主要是爆米花糖和年糕。二哥小时候经常饿肚子,他对一碗饭、几根面条都有着无限的向往。五哥带的吃食主要是猪肚(把猪尿泡吹大灌的米粉)、芝麻和菜油,这几样吃食盛满了改革开放后农村孩子的喜悦。五哥说:“吃这几样东西时心情特别好,当年刻苦求学时的情景也历历在目。”而我最喜爱的吃食是腊肉、熏鱼与干辣椒,母亲说我赶上了好年代嘴也娇。
心与往事一起飞,我们的憧憬、我们的向往、我们的奋斗在飘香的腊味中扩散。无腊味,不年货。晴朗的冬日,腊味挂起来啦。
腌菜“春不老”
江南民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这一习俗,是农耕文明的精髓,既符合自然规律,也是各家各户的大事。小雪节气时腌制各种咸菜,大雪节气时就开始腌肉。大雪后,气温开始变得寒冷起来,此时腌制也不怕肉制品变质。
小雪过后,故乡勤劳的家庭就趁空闲到菜园砍菜,然后清洗晾晒。和煦的暖阳下,一簇簇的墨绿席卷了整个村庄,阳台上、走廊边、庭院内,处处挂满了“春不老”。置身其间,仿佛聆听着一曲高亢悠扬的饶河调,让人留恋,心生希冀。
“春不老”晾晒至七八成干后与盐一起反复揉搓,剥下外层叶子切碎,再层层码紧装入菜坛,塞紧稻草,倒过来立在装满水的罐子上保存,这是腌菜。另一部分菜心蒸熟晒干,其色黑红,这是盐菜,即梅干菜。盐菜蒸制时,芳香四溢,常温保存即可。
经过一番打磨与历练,“春不老”脱胎换骨,一年四季与鄱阳人不离不弃,成为我们舌尖上挥之不去的记忆。腌制后的“春不老”还是一道天然的保鲜剂,只要有“春不老”烹调的菜肴,可以几天不坏,即便是炎炎夏日。
腊味的制作
经过腌制风干的美食,汲取了大自然的养分,变得愈加鲜美而诱人。上饶人制作的腊肉味道鲜美,油而不腻。每到快过年的时候,各家各户便会开始腌制腊肉,制作方法多样,可以熏制,也可以通过晾晒,味道也是各具特点,美味无比。
把猪肉切成不到一寸厚、一尺多长的长条,再把盐巴反复搓揉上去,待腌透后放入罐子里,盖好,防止耗子、猫儿狗儿捞嘴。过几天,看肉色开始转暗,再拿出来,用棕树叶或绳子拴好,挂在屋外晒,晒得肉皮干硬、瘦肉发黑。
熏烤腊肉时,要只见青烟,不见明火;不时加入柏树枝,往里覆加点锯木屑、橘皮和甘蔗皮等,还要注意翻烤,这样熏出的腊肉,染百木之香,香味更醇厚。集中烟熏几天后,腊肉通体焦黑,流油溢香,便熏制成功。
腊肉制作好之后,切片上桌,颜色红润剔透,咬一口,唇齿留香,不能自拔。
说到腊肉,不能不提到香肠。入冬以后,家家户户都会割半精半肥的猪肉,用刀剁或用机器将肉绞碎,加适量的食盐、生姜米、料酒和水,并调以五香粉、味精等佐料,灌入洗净的猪小肠内,用筷子塞紧,扎紧两端,扎成一段一段的,放着风干。香肠也是新年美味,几乎家家必吃。年底了,不少人纷纷开始自制腊香肠了……
等待晾晒的日子,也是我们等待收获美味的时光,得选晴天有风的时候,还不能沾上水或雨滴。在时间的催化下,腊肠的表面开始变得油润光泽,鲜红的瘦肉变成暗红、玫瑰红,肥肉白中透黄,散发着冬天固有的味道……
哪怕是“零厨艺”的人,将腊肠放到白米饭中同蒸,也能尝到浸透时光的味道,蔓延的味蕾让身在远方的你,找回家乡专属的味道。
腌鱼,也是让人向往的美味。腌鱼选择草鱼、青鱼最好,花白鲢也不错,从鱼背部剖杀、洗净,再撒上大量的盐腌制,待水分干后,放在太阳光里晒,没有太阳时放至阴凉通风处晾着。
吃时将鱼切成小块蒸熟,或者红烧,香味浓郁,而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很高。
除了上面这些腊味,腊鸡子、腊鸭子也是上饶人的最爱。将腌制好的鸡、鸭用干净的细绳系于脚或头,再悬挂在阳光下,这样晒三天左右,基本上就可以收起了,色泽金黄,造型美观,肉质细腻,腊香浓郁。蒸制、煮食皆美味可口。
《舌尖上的中国》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人们几乎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腊味飘香,才是家的味道,才是上饶人过年的味道,更是温暖上饶的味道。(记者 操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