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在实验室动手,借助精密的仪器揭开生物奥秘的一角……整个暑期,林奈实验室的老师们都在这样的课程中度过。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学识,搭建一座安全、专业、有趣的桥梁,让更多人了解自然、爱上自然。”刘芝龙说。
为了这个目标,林奈实验室的老师们对课程的设计细节近乎严苛,王煊妮介绍,在课程设计阶段,实验室会邀请附近居民来听课,观察哪些知识点或者哪种讲授方式更能吸引听众的关注和认同。
在林奈实验室的观念里,科普教育中,家长也是重要的科普对象。“哪怕需要增加成本,也要多给孩子们配备几位老师。”刘芝龙说。
前不久,一场名为“醉酒的植物学家”的课程,在林奈实验室博物自然教室展开,桌上摆放着罗勒、薄荷、杜松子等各类植物。“我们平时喝的所有酒,都和植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刘芝龙用简单的开场白,引导家长们学习人类利用不同植物来制取饮品的历史和工艺。
截至目前,有5万多名孩子和近1万名家长参加了林奈实验室的自然科普活动。
一个个村庄,成为自然科普的受益者
这几年,林奈实验室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一条公益科普、反哺乡村的新路径。
一个中午,简易的餐桌在河畔一字排开,在紫阳镇雍溪村进行水质观测采样的学员们就在这里用餐。村民汪细英乐呵呵地端出一份份凉面,“最近,每天收入都在400元左右。”
2023年,考察过雍溪村的整体环境后,林奈实验室正式与其展开合作。如今,林奈实验室每年可为村民带来4万多元的纯收益。在驻村第一书记杨千帆眼里,林奈实验室带来的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更是一笔财富。
两年前,杨千帆开始驻点雍溪村。在这个小山村,他琢磨从旅游入手,准备将河道周边全部清理干净,被在附近进行科考的林奈实验室的老师们劝阻了。“他们认为保存好现有植被,能够留住更多野生动物。”杨千帆听从了建议。
有一次,一个投资者看中了河畔一片平整沙地,准备办一个山地车营地,杨千帆主动向刘芝龙请教。实地考察后,刘芝龙认为山地车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杨千帆最终拒绝了那笔投资。
这5年,林奈实验室不断寻找与村庄人文、生态最契合的融合方式。郭维记得,第一次去村子里做自然科普讲解,看到野葱、折耳根,大家笑着叫出本地名字,可一看到蛇的图片,村民第一反应是有毒,要赶走。
“村民们对于生物物种有着自己的分类标准,往往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实用性。能不能吃,会不会伤人……要改变这种思维习惯,需要我们长久的努力。”郭维说。
结合当地群众关心的问题,如外来物种入侵、农业病虫害防治、禁渔禁猎等,林奈实验室设计差异化科普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22年夏季,林奈实验室连续举办了12场关于福寿螺对婺源河流造成生态破坏的公益讲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发动近千人次的民众参与到福寿螺的清除行动中来。
近年来,在婺源县林业局和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支持下,林奈实验室也承担了部分野生动物的临时救助工作,不断会有热心村民把发现的受伤保护物种送来这里。不久前,一位村民送来一条受伤的国家“三有”保护动物颈棱蛇,令老师们欣慰不已。
5年来,林奈实验室在婺源先后举办公益讲座、开放性学术沙龙88场,开展公益性自然教育活动、科普宣教活动292场,深入湿地公园、乡镇各中心小学、偏远村庄等;同时也开展了线上自然科普直播49场。
近期,林奈实验室又在研发婺源本土珍稀濒危蝴蝶的人工繁育技术。走进实验室的后院,那片曾经堆满杂乱树枝和生活垃圾的小林地,在婺源县城市管理局和紫阳镇政府的支持下,已经被改造成了婺源首个蝴蝶保育绿地。这里花草繁密,树上的蛹即将破茧成蝶,正如林奈实验室的畅想——为更多人,搭建起亲近自然的桥梁。
(原载于202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