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菲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木兰辞》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比喻句。从动物行为学角度考察,雄兔体型比雌兔小,身体圆长,肌肉更结实,喜欢奔跑;雌兔肥壮,腹部臃肿,扑在地面观察四周天敌的动静。追逐,是野兔的恋爱行为之一。雌兔“相中”了雄兔,会在野地快速奔跑,雄兔撒开四腿追逐,撒欢、嬉闹。
兔科动物分兔亚科、古兔亚科,兔亚科兔类俗称野兔,古兔亚科兔类俗称穴兔。家兔从穴兔驯养而来。穴兔与野兔主要区别在于:穴兔会打洞,穴居,幼崽出生通体无毛,无听觉,7天后睁眼;野兔在地炕或草窝安家,幼崽出生有体毛,有听觉和视觉。野兔胆小谨慎,后肢比前肢长,耳朵如卷筒,唇纵裂,鼻孔椭圆,天生一副憨憨可掬之态。
乡谚说:上山野兔下山豺。野兔后肢长,适合往山坡上跑;豺前肢长,适合往山坡下跑。野兔的耳朵竖立,像一朵喇叭花,有利于收集旷野中的各类声音,以确定天敌的位置,一旦发现天敌,快速逃跑。野兔习惯昼伏夜出。雄兔藏在草窝安身不动,作随时奔跑的姿势,警惕地观察周围动静,一旦天敌或人靠近,忽地跑得无影无踪,奔跑的时速可达60~72公里。它不停地跳跃,拐着弯跑,急速转弯,它短而毛茸茸的尾巴忽左忽右地摆动,像舵,掌控身体的平衡。野兔脊背毛色有灰褐色、棕黄色、土黄色、雪色,易于在裸岩、草丛、岩缝、雪地、矮灌从隐身,即使人走到兔窝旁边,也难以发现野兔。而雌兔见了天敌或人,大多选择藏身,钻进草窝。
野兔一般在有水源的山坡、河滩的稀草处栖息,在地势略高的平坦之地筑窝,一年可繁殖3~4窝,每窝5~6只,早成性,5个月后即可独立生活、繁殖。野兔食性复杂,喜食豆苗、白菜、红薯叶,也食秧苗、玉米苗、油菜苗,在冬季,还吃灌木幼叶、草根和萝卜等。在离村舍较为僻远的菜地、农田、庄稼地,常见野兔出没,在食物匮乏时,来到农家小院啃食青菜。它的觅食范围一般在半径500米。而它外出觅食所走的路,每次相同,在草丛留下依稀可辨的路径。假如是在下雪的冬天,它脚部的肉垫如花瓣一样印在雪地上。深深浅浅的脚印,开在季节的尽头。
野兔栖息的地方,也是黄鼬栖息的地方。黄鼬是野兔的主要天敌之一。黄鼬善奔跑,善打洞,有非常灵敏的嗅觉、听觉,尖利如锥的牙齿和倒钩状的爪,是它捕食利器。在山林地区,野兔的主要天敌是猛禽、黄喉貂、野灵猫、狐狸、云豹等。
无论天敌多勇猛,也无法灭绝野兔,因为野兔有特殊的繁殖基因。天敌越灭杀,野兔繁殖力越旺盛。在天敌稀少时,野兔的繁殖量递减,当食物越来越稀有时,甚至停止繁殖。
汉乐府《古艳歌》曰: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这是一首弃妇歌。还是从动物行为学考察,野兔并非群居动物,也非单配制。雄兔和雌兔并不同窝。野兔是孤独的。但雄兔筑窝的附近,必有雌兔,甚至不止一只。一块草滩,有十数个甚至数十个兔窝,也就不稀罕了。为了取得雌兔“芳心”,雄兔与雄兔不得不“以死相搏”。两只雄兔直起身子,前肢对着前肢互击,前胸撞击前胸,唇撞击唇,直至一方落败罢手。
我曾在长江中游边的一个小城生活,居住的地方在一个小山坳。山坳外有一条4米宽的机耕道,两旁是菜地、撂荒的农田。矮灌木茂盛的丘陵,一座座堆在长江边。机耕道无路灯,晚上外出访友,需打手电。每次访友回来,就会遇上野兔在路上跑动。野兔被我脚步惊动,往路上窜。这一段600米长的机耕道,我见过野兔最多的一次,有6只。我走几十米,窜出一只,再走再窜。我还遇见野猫逮着野兔往屋顶上跑。
兔子是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哺乳动物之一,也是我们很喜欢亲近的动物。它憨厚可爱,一副天生的卡通模样。兔是吉祥、幸福、纯洁的象征。兔是月亮的代称:兔起乌沉,白兔赤乌。月亮也称兔宫。
把馒头、蛋糕做成了兔形,“兔唇”贴上红纸,供在除夕的餐桌上,是对新年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