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信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信江
 
标题导航
网站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9月10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满中秋:时间轮回中的至味

  铭谦

  中秋,象征着一种时间轮回。从“月牙弯”演化到“白玉盘”,中秋的意境在于“圆满”。对于月圆之夜,古人有着质朴又执著的月亮崇拜,绵延至今,刻入基因。

  天地阔,秋意藏。秋天造就一个酣畅淋漓的世界——大地澄黄,农作丰收,万物都在这个时间点走向一种必然的“成熟”,毫无保留又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沉淀多时的精华“摘要”。

  分隔两地的伴侣,久别难逢的挚友,离家千里的游子……众人祈望“团圆”,无论物理距离上是否在一起,相隔千里的人共赏一轮明月,思念与记挂,便是人间最好的情感。只要彼此用心经营与酿造生活,终能得到丰盛的“收获”。

  从“小满”走向“圆满”

  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赏月、观潮、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酿桂花等民俗,经久不息。中秋节自古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形成了阖家相聚、祈盼丰收的深厚祝福与文化遗产。

  中秋节丰盛的“家宴”必不可少,也形成了“中秋无酒不成席”传统。中秋节饮酒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至汉代,汉朝的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用酿制工艺很复杂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台观月、饮酒对月的活动,《天宝遗事》 就记载了熄灭灯烛在月色中进行的“月饮”。文人墨客对赏月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开宴月饮,皆是节日的仪式感。

  中秋诗词中的“头魁”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莫属。“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醉意之下的苏轼创造力迸发,此时的他因被贬与弟弟苏辙分离两地,面对高悬的明月,想念亲人的心更加凝重。但痛饮之后他又不禁自我宽慰,人生的悲欢离合自古难全,唯愿亲人平安健康,共享这美好的月色。华师大教授戴建业不禁感叹:读懂了苏轼的诗,这辈子就不会得抑郁症。失意时找回生活的美好是苏轼的另类“豁达”。

  多年未回乡的周清决议趁假期“回家看看”,也带妻儿体验一把当下时兴的农家乐。车行半路,他不禁想起自己离家也是在一个秋天,缓慢的火车带着声声的汽笛穿过一望无际的原野,无比宽广的红色高粱如怒火般绚烂,争相展示自己的茂盛之姿。家乡的高粱粒小、皮厚、坚实、饱满,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沙”。正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红缨子高粱只能在赤水河流域特有的水分、土壤、气候环境下才能种植与繁茂。

  红满天的高粱如浓墨重彩的画卷始终印刻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对于中秋最深刻的颜色记忆。这丰收的盛景就是大自然最美的礼赞。

  如今绿皮火车已升级成崭新的高铁,不变的是那片茂盛的高粱地依旧红红火火。“爸爸快看,红色!”当列车驶过田野时,仍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用为数不多的词汇表达对眼前美景的惊叹,关于秋的印象在两代人中无声地传承。

  万物丰收,在中秋这个时节,我们与自然的连接更为紧密。秋收冬藏,当有了不错的收成之后,我们更懂得敬畏自然的力量。月圆之夜,正是教会我们“圆满”二字的可贵,也更珍惜相聚在一起的时刻。

  相聚之时,更在于心

  “爸,中秋我有几个案子要忙,就不回家了。”面对手机那头老父亲小心又殷切的询问,南北两座城市的距离令尹文珊的回答颇有几分无奈,“国庆我一定回,票已经买好了。”“好,好!”父亲失落的心情又因女儿的话而重拾期盼。

  文珊的爸爸年轻时酷爱读书,却因家庭原因放弃升学,外出谋生。喜得爱女后,他坚持在给女儿取名时添个“文”字,以祝愿孩子未来能与书为伴,温文尔雅。

  “去读书,去改变命运”,正是在这样的熏陶之下,尹文珊从小不负期待,一路求学顺利。为了实现自己自小立志的律师梦,她暗下决心要考到北京的学府,成为法学研究生。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备考季,爸爸总是宽慰她,“得失置之度外”。到了真正放榜的那一天,得知女儿“高中”,他眼角眉梢都是止不住的笑意,又嚷嚷着要去家里的储藏室找个“老物件”。“囡囡,爸爸为你骄傲,”文珊爸爸拆掉酒瓶上的封条说道,“这瓶酒是你出生那年我存的,当时物质条件有限,但胜在意义非凡。”

  “今天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爸爸相信,学识是更为珍贵的一份嫁妆。”说完祝酒词,喜悦的父亲迫不及待地与家人共饮一杯。那天,带着几分醉意的爸爸和文珊聊了许多,诉不尽对女儿的认可与嘱托。

  中秋团聚不止于至亲,世间还有“不是家人却胜似亲人”的情与爱。

  执教三十余载的严定江老师,将自己的大半青春奉献给了“花圃里的苗苗”。从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线带班,是学校里出了名的班主任“专业户”。平时工作忙,严老师常常顾不上家,在中秋时为家人烧一桌“好菜”,却是严府雷打不动的传统。

  每年“露一手”的时刻,他总会邀请一些特殊的“客人”来一起见证他的手艺。这些“客人”就是他班上因种种原因无法回家,留宿在校舍的学生。

  在他们眼中,严老师就是“严父”般的存在——在学校时,作为数学老师的他总是严谨又认真,对学生也格外严厉。但凡被他察觉到有人上课开小差,就把学生点起来答题,一点情面都不给,与在家里忙进忙出准备饭菜的严老师判若两人。

  为了这顿温馨又家常的中秋团圆饭,学生们还会自告奋勇去帮厨,被“赶出”厨房后就安安静静地在书房里看书,或是和师母一起闲话家常。严老师通过力所能及之事尽力弥补学生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缺憾。

  在年年岁岁不变的中秋家宴传统中,严老师迎来送往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而今他已正式退休,预备过含饴弄孙的下半场人生。那些早已毕业奔赴五湖四海的学生为答谢恩师的情谊,特意为他筹办了一场不一样的“家宴”。

  席间觥筹交错,师生把酒言欢。学生们精心挑选的贵州摘要酒象征着“书一卷,酒一壶”,也寓意师恩如山。酸、甜、苦、辛、鲜、涩,环绕舌尖,滋味饱满,犹如人生百味。他们重温当年老师所教导的人生道理,也仿佛陈年美酒般,回味悠长,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中秋之聚,其意义早已不局限在宴席的形式,更在于因相聚而激发出的相熟。一本好书越读越入迷,一款好酒越品越香醇,而人与人的情感也超越时空而变得更深厚。

  对于知识的尊重是父亲一直以来的言传身教。想到此,在为家人挑选中秋礼物的文珊,一眼相中了酒架上的贵州摘要酒,其独特造型甚得她心——白洁的景德镇瓷瓶大方高贵,瓶体呈书卷形状,更添几分文人的雅致与秀气。尽管对白酒品鉴仅略懂一二,但她记得父亲对酱酒风味情有独钟,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寄回家中,希望这瓶“装在书里的酒”能一解父亲对自己的思念。(摘自《南方周末》)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上饶日报社 -
copyright © 2008 srxww.com ,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信江
   第04版:专题
情满中秋:时间轮回中的至味
天柱山
粮收之季
三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