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人,每天起早贪黑,穿梭在楼栋之间,一个包、一支笔、一张表,一部手机记录着人口数据。”从10月11日开始,我市社区人口普查员陆续上门开展入户登记。
普查员潘春仙热情爽朗,她是信州区东市街道办祝家巷社区的书记,在本次人口普查工作中她被抽调为社区指导员。她发挥在社区工作多年人熟的优势,普查摸底工作进展很快。她说起了普查员的酸甜苦辣故事。
社区人员流动性大
普查员为了一户连续跑8次
像潘春仙一样的普查员,在本次祝家巷社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综合试点工作中共有6名,约1000多户的人口普查任务。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开始后,祝家巷社区人口普查员每天早上8点前就赶到居民家中,入户进行人口普查。他们抓住饭点的关键时间,午饭基本上是对付一口,饭间也是拿着手机对已经采集的人口普查表进行检查,每一组数据都要核对落实,一有登记不详细的地方,都要再次上门去核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潘春仙说:“晚饭基本没空吃,因为下午5点过后正是下班时间,比较好找人,也是我们普查的黄金时段。”
祝家巷社区居住的大部分为外来人口、出租户和老年人。人员流动性较大,给普查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有一户人家,普查员吕燕春已经分时段连续跑了7次,但每次总是见不着人,但她没有气馁。再次来到住户门前,多次敲门还是没有反应,于是她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联系卡:“您好,我是小区人口普查员,每次上门普查您都不在家,我留下联系电话,希望您配合我们的工作,看到后给我回复。”小卡片上注明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当晚,该住户电话联系到了吕燕春,并做了普查登记。吕燕春笑着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很多,每次去了都见不到人,我们留下联系方式也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被拒绝不配合很常见
普查员耐心交流获居民理解
有一家住户,明明能听到屋内有动静,可是怎么敲也不开门。普查员潘春仙心想多去几次多叫几次门应该能解决问题,但是她连续去了三四次,对方就是不开门。无奈之下,她通过小区内的居民了解到他的工作地点,终于找到了这家户主,完成了普查工作。
入户时,也有遇到非常不配合。有一次,潘春仙敲门表明是人口普查后,只见一名年轻男子怒气冲冲地打开门,喊道:“我是租户,普查什么?”话音未落就准备关门。潘春仙耐心解释租户也是需要普查的,他根本听不进。询问房东的联系方式,他大喊:“不知道,不关我事,你们自己去找。”话音未落,只听见“嘭”的一声门就给关了。但潘春仙没有退缩,耐心在门外宣传解释,终于得到了该年轻男子的支持。
潘春仙告诉记者:“被拒绝入户、不配合普查的居民在人口普查中很常见,我们只能不断地去与居民交流,争取居民的理解。的确,普查工作是辛苦、艰难、枯燥乏味的,但看到普查工作一天天有了进展,再苦再累也值。”
(吕燕春 本报记者 杨小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