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游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知行谈
 
标题导航
网站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4月11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里茶道”列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本报讯 钟文良 记者戚虹鸿报道:日前,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8个省区。江西省主要推荐申报了上饶、九江、景德镇等地的文化遗产,其中,上饶有铅山和婺源两地。

  国家文物局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的规定,进一步做好“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2012年6月,“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在赤壁召开,发布了《赤壁倡议》,拉开了“万里茶道”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序幕。2014年,中俄沿线节点城市在武汉达成《中俄万里茶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武汉共识》。2016年10月,该项工作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2017年7月,“万里茶道”沿途8省联合编制《万里茶道(中国段)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文本,报送国家文物局审查。

  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与欧洲之间形成了以茶叶为大宗贸易商品的贸易线路,南起中国南方的山地产茶区,茶叶经过水陆交替运输北上,在汉口、张家口集散转运,过库伦后一直延伸至古代中俄边境的茶叶通商口岸城市恰克图完成交易。而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至欧洲,线路总长达13000余公里,被称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成为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国际茶叶贸易通道,也是一条堪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国际黄金商道,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文化、技术传播线路。

  在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时代,铅山河口古镇是中国东南商埠大码头和商旅军事重镇。铅山位于武夷山的中段,河口古镇处在武夷山与怀玉山共同孕育的信江中游。由武夷山腹地奔腾北流的桐木江和滚滚西去的信江造就的河口镇就天生成了“两江锁钥”、“襟控八闽”的重镇。明清时期,因海禁政策,铅山河口又成为武夷山周边茶叶、纸张生产、加工和集散中心,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茶纸,俄、英等国商人也不畏关山辽远,千里迢迢奔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成了国内最具人气的红茶和“第一次问世(出口)之华茶”(《上饶地区志》),被西方人奉为至尊名茶,誉之“茶中皇后”。如今,河口古镇街道格局、码头、老字号建筑仍保存完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口明清古街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4年9月,在河南赊店举行的中蒙俄“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研讨会认定,河口古镇为“万里茶道”第一镇。

  在“万里茶道”上,婺源也是一颗闪亮的明珠。婺源,自古就是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茶业是婺源的传统特色产业。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明清以来,婺源绿茶沿着“一带一路”,漂洋过海,享誉全球。清中叶,县志有“年产茶叶5万担,制成精茶10万箱”的记载,充分说明当时茶产业欣欣向荣的盛况。婺源曾隶属古徽州,婺源茶商是徽商中的一支劲旅。婺源茶商之多,仅县志可考的就有200余人,茶号240余个。从广州的“十三行”到上海的“十里洋场”,正是这帮“徽骆驼”,创造出了“无徽不成镇”的商界神话,他们的故事依旧生动而鲜活。时至今日,婺源绿茶依然举足轻重,去年婺源绿茶出口创汇5200万美元;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473元,人均增收223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上饶日报社 合作伙伴:上饶思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
copyright © 2008 srxww.com ,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知行谈
   第04版:时事·专题
   第05版:财周刊
   第06版:消费
   第07版:游周刊
   第08版:资讯
茅家岭监狱旧址
开栏的话:
“万里茶道”列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傩舞花神节感受不一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