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岭监狱旧址位于信州区茅家岭村。茅家岭监狱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特务机关政治部专员室关押政治犯的秘密监狱,内设四个囚室,茅家岭人称“狱中之狱、死囚牢”。旁边有刑讯室,置办的刑具有大小铁丝笼、夹棍、老虎凳等,为上饶集中营监狱旧址之一,闻名全国的茅家岭暴动就发生在这里。1988年1月,上饶集中营监狱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茅家岭监狱旧址原是一座“葛仙庙”,1939年7月被国民党第三战区特务机关政治部情报专员室霸占来改为秘密监狱,关押从东南各省逮捕来的共产党人和其他抗日爱国进步人士。周田村建成上饶集中营大本营后,茅家岭监狱便成为集中营的禁闭室,主要关押集中营“军官大队”和“特训班”里被国民党特务队长认为是“顽固不化”而实际上是斗争最坚决的革命志士,所以此处又被称为“狱中之狱”。监狱内有四间囚室,西边有大小禁闭室和“优待室”,东边是女禁闭室。大禁闭室关押过郑丹甫(翁元生)、林夫(林裕)、丁公量(丁甘夫)、陈安羽、李胜(李传有)、陈子谷(陈治国)、李维贤(李季直)、关太平(关键)等人;小禁闭室关押过宿士平(宿文浩)、周楚钦、陈平(陈光)、冯雪峰(冯福春)、汪海粟(汪剑心)、赖少其、钟袁平(钟远平)、吴越(吴惠生)、徐师梁等人。大禁闭室的墙上,有当年革命志士关太平绘画的马、恩、列、斯几位伟人头像。关太平,被关押前是上饶民众教育馆的艺术干事,是搞美术的,在狱中应革命志士的要求,绘画了这些伟人头像。他先用瓦片在墙上刻画,然后用木炭描绘。在小禁闭室的墙上,有徐师梁、钟袁平、宿士平、吴越等革命志土集体绘制的《中国近百年革命史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优待室”在小禁闭室的后面,关押过吴大琨郭静唐等人。吴大琨是这座监狱的第一个政治犯。女禁闭室关押过孙慎(孙子遂)、林秋若(林琼)、林莺、李彩芝(李锦)、纪白薇(纪培陵)等人。
负责监狱管理的是国民党特务军官,担任警戒看守有一个卫兵排。监狱南大门和北侧门西侧门均被封死,只留一个东侧门进出。监狱周围架了铁丝网。南门内侧有大小两个铁刺笼,大的双人笼,小的单人笼,集中营十种酷刑之一的“站”,就是站这种铁刺笼。受刑者站在里面不能动弹,稍一转动便会被四周钉满的铁丝刺刺得皮破血流。许多革命志土被罚站铁刺笼,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天几夜。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就在铁刺笼里又吊又站被关了3天。铁刺笼东侧的灶台上,有一只国民党特务管理员用以克扣囚粮的夹定斗。表面上看这只斗并不特别,但因为其底部加夹了一块七八分厚的和斗底一模一样的圆木板,这样量出来的一斗米实际上要少一两升,克扣后多出来的囚粮就被特务管理员贪污了。革命志士宿士平揭穿了这个“夹底斗”的秘密,大家与特务管理员展开了斗争。
监狱北侧有个草棚搭成的刑讯室,里面有各种刑具。最为残酷的是老虎凳,受刑者坐在老虎凳上,双手被绑在十字架上,双腿膝盖处用细麻绳捆紧,在小腿处逐渐加砖,再加鞭打。受刑者全身剧烈疼痛,有的腿部被摧残得骨折筋断。此外,还有烙铁、灌辣椒水的壶以及铁锹、锄头、扁担等等。敌人就是用这些刑具对革命志土进行野蛮摧残。残酷的迫害动摇不了革命志士们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斗志,他们团结起来和残忍成性的特务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斗争的高潮,便是著名的茅家岭暴动。1942年5月25日下午,由李胜(军事指挥)、王传馥、陈子谷、宿士平、吴越5位共产党员组成的暴动委员会抓住特务管理员和卫兵排长等外出未归,敌人警戒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机,组织领导26位革命志士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举行夺枪暴动,赤手空拳和全副武装的国民党卫兵展开英勇搏斗,共夺得轻机枪2挺、手提机枪2挺、步枪8支和手榴弹39颗,砸开平时关闭着的西侧门冲了出去。钟袁平冲出后被卫兵的子弹击中负伤倒地,负责殿后的王传馥冲出后向正在开枪射击的敌卫兵扔出一颗手榴弹,炸死了敌卫兵班长,自己也被敌人开枪击中负伤,两人被敌人捕回杀害。其他24位革命志土成功越狱。茅家岭监狱西北方向有座凉亭和一座小石条桥,凉亭是老百姓到葛仙庙祭拜途中歇脚的地方,小石条桥是连接一条小溪两岸的通道。当年参加茅家岭暴动的革命志士冲出监狱后就经过了这座凉亭和这座小石条桥,奔向武夷山,去寻找闽北游击队,重返革命队伍。因此这座凉亭亦被称之为“新四军亭”。
昔日坐落于上饶茅家岭的集中营,如今已经成了上饶集中营名胜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纪念馆),成了人们了解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举行入团、入党仪式等活动和游览的好去处。走进上饶集中营名胜区,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两旁的樟树栽种于建国初年,如今已是枝繁叶茂,迎接着前来缅怀、瞻仰的人们。通往茅家岭监狱旧址的石径两旁郁郁葱葱,铁刺笼、老虎凳等刑具一件件触目惊心,警醒着后人。去年,约有300多万名瞻仰者来到上饶集中营名胜区瞻仰革命先烈,他们走进监狱旧址,在一件件刑具前了解那段战斗的岁月,了解那些不屈的先烈,在内心深处感激先辈们用顽强的生命换来如今的幸福生活。
(记者 戚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