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方子健报道:“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绿水青山是万年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该县立足绿色资源优势,在全省先试先行,开展林地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该县基本完成了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放活经营的改革任务,建立起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逐步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让昔日沉睡的山林焕发出新活力。
打好组合拳,让“流转”快起来,使“气氛”成“气候”。该县重点宣传林地流转政策和模式,着力用产业发展规划引领流转,整合相关惠民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区域化的特色产业经营板块;将林地流转工作纳入重点工作项目预算和年度绩效考核,强化日常督查、分片督导。通过试点改革,林地流转蔚然成风,全县林地流转面积达到17.53万亩,培育了1家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全国重点油茶企业、4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76家300亩以上的林业特色产业大户,油茶、雷竹、花卉苗木产业成为该县三大新兴富民产业。
建好大平台,让“大山”动起来,使“资源”成“资金”。该县按照“便民、节俭、高效”的基本原则,搭建县、乡、村三级林地流转服务平台;构建林地流转制度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和档案管理、管理人员学习、信访和调解、备案审查和风险预警等相关制度,出台《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登记管理办法》;为林地流转大户创造流转动力平台,实行采伐审批、税收优惠、抵押融资等优惠政策,引导林地流转在市场上规范进行。全县累计有29.98万亩流转林地享受抵押融资政策,林权抵押贷款累计4.83亿元,发放惠农信贷通1630万元。
用好新机制,让群众跟着来,使“农民”成“股民”。该县就促进林地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独创性地提出“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股份合作林地流转模式,由企业投资经营,农民用荒山入股,使农民变股民,实现了企业发展、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该县以云河实业为龙头主推的油茶产业林地入股模式,带动农户7000多户、精准扶贫对象1200多人增收;雷竹产业林地入股模式已发展1500亩,农户每亩林地年均收益超过2000元,是租赁模式收益的30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