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津玉
“住上小洋楼、走上水泥路、喝上自来水、用上节能灯……自从搬进墩上小区安置房后,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1月7日上午,在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董团乡董团村,正在忙着洗菜做饭的连东仙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连东仙一家是董团村村民,为配合上饶经开区重点项目——兴业大道建设而搬迁安置至此。“以前我们一家住的是自建的平房,卫生条件差,交通还特别不方便,一到下雨天,门口的泥巴路根本没法走。如今这新房24小时通水电,出行也方便了。我娘家亲戚过来做客,看到我这环境,个个都很羡慕哟!”
随后,记者来到该乡正在动工建设的兴业小区安置点,遇上正坐在自家安置房工地上,一边抽烟一边喃喃自语的李文普大爷。见到记者,老人满脸笑容地说:“我把我的安置地分给了三个儿子,不久后,这里就会竖起三栋三层连排的小洋楼。孩子们真是赶上好政策了,遇到政府出钱修路出地建房这样的大好事。”
李大爷起身指着不远处已经平整好的董团乡3000亩工业地块说:“我以前的老房子就在那个方向靠路边的位置上。每年汛期时,雨水经常漫进屋里,淹过我的膝盖。听说区里出资正在修建的太山源排灌渠,建好后将有效地提高附近村子的排涝能力。以后我们搬进新房子,就再也不用担心发生类似问题了。”
据了解,去年以来,董团乡在3000亩工业地块、梅潭堤、战备路、教育园等项目建设征地工作中,不仅服务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做好100余户拆迁群众安置后的相关工作,面对他们的需要,总是上前一步,决不退后,把许多好事办成了惠民的大实事。该乡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全年投入民生资金3000多万元,其中1000余万元用于安置房通水通电通路和修建排灌渠、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及升级改造境内11条乡村公路,为村民解决后顾之忧。
“拆迁是政府工作的大事,更是群众生活中的大事。由于拆迁而带来的诸如搬家、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对群众生活影响很大,也是难事。因此,我们征迁干部必须增强服务群众的意识,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方便条件。”董团乡党委书记占峰介绍,下一步,该乡将完善各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安置小区进行亮化、绿化,还计划在有条件的村子或安置小区建设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村民活动中心,免费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