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晓莉
“可爱的中国”宣讲团走南闯北,掀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热潮;在万年县稻作文化基地聆听中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现场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星光;方志敏故居、上饶集中营旧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成为“思政课堂”……
是什么力量,持续激发着上饶儿女向上、向前的奋斗之姿、攻坚之能、改革之勇?追根溯源,乃是思想之力。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善用“大资源”、打造“大课堂”、建强“大平台”、构建“大格局”、做好“大文章”,守正创新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式发展,让“小课堂”焕发出旺盛的“新活力”。
守正创新 盘活“思政大课堂”
春节过后,回归校园,“开学第一课”上什么?
“过年期间你们都做什么了呀?”在幼儿园孩子们的“抢答”中,教师引导孩子们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爸爸妈妈可否支配压岁钱?”上饶市庆丰小学的一场“压岁钱保卫战”法治辩论赛,激发起学生们主动学法、懂法、用法意识;而在中学课堂,老师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切入点,激励学子勇于追梦;到了大学课堂,面对DeepSeek来袭,青年学子的讨论从智能、科技到国防,立志报国、挺膺担当的热血澎湃……
从小学到大学,从稚气孩童到翩翩少年;从传统文化到法治意识,从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政盛宴”正在上饶大地铺展开来。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学校思政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组织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夯实思政教育的“四梁八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我市先后出台了《上饶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市民办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文件,推动各地各校逐步构建起一套支持和保障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细致擘画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蓝图,为全面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架梁立柱”;成立工作专班,联合组织、宣传、编办、财政、教育、人社、团市委等部门,构建一体化领导管理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主题研讨会,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纵向有序衔接、横向有效贯通。
顶层设计下,由4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覆盖近百所大中小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共同体”常态化开展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示范展示等活动;2个省级、2个市级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6个县区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思政课建设纳入教育成效评估、学科专业质量评价、教学科研成果评比……“大思政”育人格局逐渐形成。
——学生手中有“本”。我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进课程开发,深耕教材体系,组织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丛书、“法治教育进课堂”系列丛书等,在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等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课堂教学有“方”。我市积极开展“议题式教学”专题研讨课,开展同课异构、异课同构、互惠教研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思政精品课、优质课等不断涌现;必修选修互补、课内课外共融,思政必修课和少先队活动课等实践活动类课程在中小学日渐普及;组建“可爱的中国”宣讲团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全力打通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最后一公里”。
——老师心中有“秤”。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校从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一批教师担任思政代表,通过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党建、教改、人文等相关课题,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党团、思政、综合素养等相关竞赛,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双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在思政课创新育人实践方面,探索出由专业课教师、特聘教授、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校内外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丰富“主讲+助讲”等“双师同堂”新模式。
如今,“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一段贯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梯正在逐步建立完善。
深耕沃土 建强“实践大平台”
“你们现在有书读吗?能吃饱吗?”当台上的红军战士穿越时光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台下,学生齐声喊出“有!”……
这是表演的互动,也是历史的回响。“可爱的中国”宣讲团走进上饶幼专宣讲的这一幕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宣讲团成员。“很感动,我们的宣讲在学生中产生了共鸣。”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社会生活就是“大思政课”最鲜活的素材。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理论上“动脑子”,还要在实践上“撸袖子”。近年来,我市全面深度挖掘教育资源、文旅资源以及其他工作项目中的思政元素,综合运用各类场馆,(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