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5日

母爱如水

三秋树

在我的记忆深处总有个令人难忘的画面——一个娇小身躯的小脚女人,站在高高的田埂上,望着远方的公路,盼望着在外的儿子们回来。

我们兄弟五人,就有三个背井离乡在外:大哥在外学手艺、二哥在外县成家、我在外读书,还有两个哥哥已分别成家立业,唯有我这个有工作的反而成家最晚,直到26岁还未成家,母亲无比挂念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老乡为我物色了一个姑娘,我在外县工作,工资收入低,迁移户口难以解决,我不想有负于她。天遂人愿,我终于如愿找到一个同样是小学教师的女孩。我们终于生活在一起,有了一个家。虽然贫寒,职位平庸,每月工资才29.5元,但终于找到了生活的伴侣。一个房间、一张床、一个办公桌、一盏煤油灯就是我们的家。终于,我把妻子带回家乡,老乡们都感到惊喜,也为我感到高兴。母亲觉得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感到无比欣慰,我凭自己的能力成了家。

我们的家虽然简陋,但是心里感觉安稳踏实。从此母亲站在田埂上盼望的就不是我一个人回家,而是我和妻子一同回家。后来,我们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并且能说会道,家人都很是喜欢,母亲又盼望我们再添个儿子,希望我有儿有女。很快,迎来了儿子的顺利降临,同时妻子动了绝育手术,母亲抱怨着:“为什么不多添个孩子?”但是我们响应了当时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加之当时的家庭条件有限,只有一间房。

1983年,我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处女作在《天津日报》头条发表,引起教育部门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他们纷纷阅读我发表的文章。同时也扩大了我的影响,争相传阅,当时的校长说“文章可以和作家孙犁相比”,这句话让我受宠若惊。母亲知道后,更是以我为荣,深感自豪,常在人前夸我,也引来了不少乡亲们的称赞声,一下子,母亲的地位在村里高了好多。

1988年,我调离了乡村小学,进入了行政部门。每次回家,母亲希望我能留在家住一晚。我公务繁忙,没时间在家留宿,母亲站在田埂上依依不舍目送我们离开。

在土地革命时期,家乡是方志敏战斗过的地方,有很多史料值得收集整理,我全身心扑在党史资料收集整理上。我下乡收集了很多有史料价值的口述资料。母亲没有想到儿子也能从事党史工作,我后续的一些文章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活经历,编写的很多书籍,也有母亲的口述。

母亲生育了六个子女,在村中口碑甚好。我为有这么一位母亲而自豪、而骄傲。母亲虽然已经离我而去,但她宛如一股清泉,始终流淌在我心间。

--> 2025-03-15 1 1 上饶日报 content_19724.html 1 母爱如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