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学华 文/图
3月26日,在广信区第一菜场的一角,一位大妈正熟练地制作着竹刷子。阳光透过菜场的顶棚,洒在她手中的竹篾上,泛起丝丝光泽。大妈的手法熟练而富有节奏,上下翻飞的竹篾在她的巧手下,很快就变成了形状规整、线条流畅的竹刷子。
李大妈从事竹编已有40余年。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竹编技艺,见证了竹制品从兴盛到衰落,再到如今重新受到人们喜爱的过程。李大妈不仅制作竹刷子,还擅长编织吊灯、手提箱、桌椅以及各种风格清新的篮子、筐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竹制品作为一种天然、可再生的材料,自然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李大妈边说着,边将一个刚做好的竹刷子递给了一位年轻顾客。这位顾客接过竹刷子端详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菜场的另一侧,一家专门销售竹木制品的店铺也吸引了不少顾客的目光。店主吴先生从事竹木制品销售已有20余年,他见证了竹木制品市场的变迁。吴先生告诉记者,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竹木制品逐渐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健康的象征。“竹木制品不仅环保耐用,而且透气性好,非常适合用来盛放食物。”吴先生指着店里的竹筐说,“比如时下上饶人爱吃的清明粿,用竹筐盛放就不会影响口感,而且透气性好,这是塑料制品无法比拟的。”
在菜场的另一角,记者看见一位大姐正在售卖自家制作的砧板、饭甑等木制品。这些木制品色泽自然、纹理清晰,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大姐告诉记者,近年来木制品的销量越来越好,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销量更是翻倍增长。“木制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大姐说,“它们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传统工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