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景黄高铁建成运营,结束了两个百万人口大县鄱阳县、余干县不通高铁的历史;德上高速公路赣皖界至婺源段全面建成,顺接德上高速公路的上浦高速公路、融入长三角“主动脉”的沪昆高速公路“四改八”工程加快实施;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获评国家绿色出行创建考核评价达标城市……
作为江西“东大门”的上饶,是我省连接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的“门户”,也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我市加快交通强市建设,持续巩固提升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着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力推动交通方式向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
关键词一:贯通“主动脉”
内畅外联立体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成型
一条G60高速公路,从松江开始,一路向西,绵延480多公里,进入江西境内的第一个城市就是上饶,把上饶与长三角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此,我市如何以交通运输更深层次推动上饶全面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打头阵”,全面实现“12306”交通圈——
积极争取部省支持,高速公路近五年计划新改建项目总里程644公里,累计总投资近1000亿元,按照加速在建、加快开工、加紧前期的节奏,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上饶至鹰潭、开化至德兴、安徽东至鄱阳等一批与长三角对接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其中,上景高速杭长至沪昆段、开化至德兴高速作为杭州至上饶高速的组成部分,已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G2351,并列入交通运输部江西省重点公路前期工作储备项目库。鄱阳站、婺源站成功纳入“十四五”规划,玉山站力争纳入“十五五”新建综合客运枢纽项目。浙赣两省加快推进浙赣运河规划研究,衢饶两市签订了《共同推进浙赣运河规划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全市已加速构建了“四纵四横四联一环”高速公路网、“三纵三横”国道路网和“十纵三横十六联”省道路网,建设了一批城区绕城通道、景区旅游通道,全面实现“12306”快捷出行交通圈,即乡镇10分钟上国省干线,县城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进高铁站、0距离换乘到重点景区、60分钟内达周边机场。
港口航空整合发展正提速,长三角“物流圈”越织越密——
全市高铁站数量增至10个,上饶高铁站是全国首个“十字”交叉、垂直骑跨式高铁枢纽站。2024年上饶三清山机场计划航线总量达14条,通达全国16个城市,实现了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航线网络布局。信江航道已具备三级通航条件,昌江、乐安河三级航道整治完成,上饶高等级航道里程位居全省前列。全市首个新建综合性码头正式投入运营,填补了上饶港鄱阳港区在散、件杂货和集装箱运输方面的市场空白。目前,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三清山机场、宁波上饶无水港、福州港上饶码头、温州港、鄱阳港区角子口综合码头为基本构架的“海陆空”“铁公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有跨越江湖的“大宏图”,也有一张公交卡跨域畅行的“小确幸”——
2023年9月,玉山县太平村至浙江衢州市常山县赵家坪车站跨省公交班线正式开通,实现了常玉两地公交零换乘。这条公交线路是继玉山县紫湖镇至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公交班线后,开通的又一条跨省公交班线,后期还将根据实际客流情况,科学调整班次,让长三角市民绿色出行更加便捷。
不断上升的曲线印证了立体式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
2023年,全市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59.37亿元,占年计划的111.6%。其中:铁路项目50.3亿元,占年计划的100%;高速公路57.59亿元,占年计划的120%;普通国省道公路20.77亿元,占年计划的107%;农村公路26.3亿元,占年计划的175.3%;场站码头项目4.43亿元,占年计划的155%。
眼下,一个个正在加快建设的重大交通项目,不仅迅速拉近了上饶与长三角之间的距离,让上饶“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更加顺畅,同时也成为了上饶加速融入长三角的强大牵引力。
关键词二:疏通“细血管”
高效畅通的绿色交通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
“主动脉”进一步畅通的同时,作为“毛细血管”的县乡农村公路等也在上饶大地同步延伸。
内外成网,织密城乡联动之路——
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3710.898公里,建成产业、旅游、资源等“五路”和美丽生态农村公路“1号公路”总里程600公里,2188个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开通客运班线500多条。在实现“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覆盖”的基础上,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和6个全国示范县,力争“十四五”期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全覆盖。婺源县成功入选全国27个农村公路助力共同富裕典型案例之一,全省仅2个案例入选。(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