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舜胤(1556—1622),初名昌陈,明代余干县城西门口胡家人,是历史上以廉洁著称的官吏。
胡舜胤自小聪慧过人,落笔成文,气势雄浑博大。他事母孝,赴京应举时曾有《入觐思亲作》一首:燕云翘首托鹩枝,风木萧萧入梦思。旅馆云飞浮泛况,江山树杪急乌啼。芙蓉椿色庭趋日,蝴蝶梅花膝下离。五鼎九原谁可作?当年负米涕无期。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胡舜胤考中进士。当时翰林刘宏沅看了他的文章称赞说:江南才子选昌陈。
胡舜胤初到浙江桐乡县任县令,他不但不嫌官小,还认为县令有着“一方百姓命运攸寄”之重任,处处为百姓着想,雷厉风行,大力革除钱粮(税收)和诉讼两方面的积弊。胡舜胤断案详究事实,铁面无私,时称 “冰心铁耳”。他看到本县税收人员收粮时经常任意加大木斛,损害农民利益,特为本县铸了两只标准铁斛,一只存放在督粮道,另一只存于县治,使农民不再受到任意克扣。
一次,当地社会名流金之鼎以黄金四十两相赠,请为应判死刑的罪犯陈某宽刑,胡舜胤大怒,立即升堂,掷金于地,说:“人贵相爱以德,岂可相辱以金?”此事,胡舜胤认为遭到奇耻大辱,一连十余天都寝食不安。每逢过节,他总要装病闭门谢客,怕的是富人送钱送礼。为了体验百姓生活,他还在县衙简陋宿舍后开辟菜圊,亲自种菜。
胡舜胤在桐乡任职期满,适逢县令考核,政绩民望在全国名列前茅。神宗皇帝钦赐其更名为“舜胤”,升调大理寺评事、寺正,后又升为刑部郎中、礼部郎中,明刑事敷教。明天启三年(1623年),即胡舜胤去世后第二年,朝廷为表彰胡舜胤,在他的故居附近余干县城西门建“龙章宠锡坊”牌楼一座。坊高5米,宽5.7米,大青石结构,横跨街道,周有6柱,俗称“六脚牌坊”。正梁上刻“大明万历庚戌科进士胡舜胤刑部郎中礼部郎中为官清廉”,小横梁上刻有“龙章宠锡”四个大字。六根柱子和六道梁上还刻有许多鸟兽及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周武讨纣、子牙封神等,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之后凡来余干任县令者,先要举行拜牌坊之礼。平时经过石坊,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倘若不然,被人向朝廷举报,轻则革职,重则充军。民国19年(1930年),胡姓合族又重修龙章宠锡牌坊。后因石梁裂缝,于1959年拆除。
(卢新民 记者 蔡文逸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