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稳生
牡丹花国色天香,百花丛中最鲜艳,有着富贵圆满的寓意。南宋牡丹花在婺源县中云镇桃溪村,今称坑头,每年清明前后为盛花期,粉红色的花朵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据《广韵》记载潘氏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分封同姓王,将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高封于毕,建毕国,公爵位,史称毕公。不久,毕公高按当时宗法,将小儿子季孙封于潘地,为荥阳侯,成为毕国属地小国。其后被灭,国人以国名为姓,潘姓自此起。婺源《桃溪潘氏宗谱》有序云:“吾族自毕公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姓。”明隆庆年间吏部尚书张居正曾为《桃溪宗谱》作序,也说道:“毕公子季孙食采于潘,因以氏焉。封荥阳候。故后之潘姓氏者,皆从荥阳郡,自兹始也。” 还说到桃溪村是“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地。
荥阳潘氏传至六十一世潘孟阳、仲阳、季阳三兄弟时,始又迁徙。据明嘉靖《新安名族志》等记载:潘仲阳,中进士授闽之三山令(三山为福建福州市别称,以旧城内东有九仙山,西有闽山,北有越王山而得名),遂家居之。其兄潘孟阳子潘瑚琏,字汝器,唐开成间(836——840)任太平通判,奉诏征闽之三山,与叔父仲阳同址居焉。瑚琏之孙潘逢时,于唐乾符间(874-879)登第,授度支员外郎。广明元年(880年)拜歙州刺史,因黄巢兵扰,避乱隐居歙之黄墩(篁墩),成为潘氏迁徽州始祖。
当时与潘逢时一同隐居黄墩的,有其堂兄潘梦熊、潘梦麟、潘梦龙和其弟潘逢辰、三弟潘逢旦和堂弟潘逢彻(逢节)及崇彻子侄多人。潘逢辰在广明之乱后,于北宋咸平(公元898——1022年),迁婺源的桃溪(坑头)。“桃溪”:沿溪种桃而名,另村民以村落处于桃溪水源头(当地“溪”亦称“坑”),故又将桃溪村俗称为“坑头”。后其子孙由桃溪迁往池阳、永丰、六安、两淮、光州等地。
在徽州潘氏分迁的聚居地为:潘逢时堂兄潘梦麟,其子孙迁入休宁、八都、黟县、祁门、界首、武陵等地。潘逢时二弟潘逢辰,迁婺源桃溪(今坑头)。潘逢时三弟潘逢旦,生子二,为孟和、泰和。孟和迁浮梁落马桥,传至八世潘汝成,迁居屯溪。潘逢时次子潘祀祖后裔迁潘村、烟村、西坑、大脉坞等地。在县内,自潘逢辰迁居桃溪(坑头)后的一千多年里,其后裔迁居的村落有坑头、孔村、豸峰、松山、沾港坞头,和睦村、黄木坦、大呈、太白潘家、峡石、沙洋、汪坑中门、八角亭、林扩潘家、羊坞、龙居潘家、莲扩、汾水潘家、杨家坞、木林下、里峡石、罗田坞等地。此外潘姓和其他姓合居的村落有洪村、詹坑、对坞延村、甲路巡检司、查平坦、龙居方家、潘坑等处。
这里说说潘氏十一世孙潘荣与牡丹花的故事!
民国《婺源县志》载:潘荣,字伯诚,号节斋。隐居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笃志励行,学都崇之。值宋革命秉节不履元,楼居二十载,著《通鉴总论大要》。治天下有三:曰明、曰顺而已。明则君子进小人退,断则有功,劝而有惩,顺则万事理而人心悦,而天下和。三者之要在身,端心诚不利而行矣,其说反复数千言。又尝集苏句篇以自见,祀乡贤。
读书人称其为节斋先生。因潘荣是隐士,不曾为官,明弘治以前无名。根据本村崇祯年族谱记载,明朝弘治年间潘元铎将旧谱上所记载的潘荣事迹告诉了徽州学者程敏政,程便为之作小传,载于《新安文献志》,后潘荣遂青史留名。康熙《婺源县志》与乾隆《婺源县志》都将潘荣当成儒林的代表人物而有记录,其文字与程学者传记大致相似。县志中提到他隐居的原因是“值宋革命,秉节不履元地。”即宋朝倾覆之后,他是为宋而守节的婺源文人,“居楼二十载,著《通鉴总论大要》”。此书当时很有名气,提出了治理天下事的观点,就是明、断、顺。明就是亲贤人、远小人,那么自然君子进而小人退;断就是赏罚分明,那么人们就会做好事而不敢做坏事;顺就是提倡礼仪教化,那么天下就会自然和平。他提倡三代之治:“纯用礼教,教化大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无为而治。”当时潘荣被尊为乡贤,桃溪村里有专门为他而建的乡贤祠,后来倒塌。村里的村委会老主任告诉我,乡贤祠就在他家附近。
潘荣学士家在桃溪村上岸山居,沿着一条小路往上走,在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上岸山居的房屋。在宋元乃是一个书院,院子中有一排花木,有芙蓉花、桃花等,还有一座鱼塘名号为“春草塘”,池塘至今依然明亮如镜,塘边植有一株芍药树,很有江南园林的雅致。时过境迁,书院早已荒废了,这里也成了普通人的住家。最奇的是当年潘荣亲手栽种的一株牡丹,近900年了,还是年年开花,多时盛花期能开100多朵,少的年份也会开几朵花。今年我们去赏花时开了60多朵牡丹花,粉红色的花瓣层层密密,特别的大,真是好美。牡丹本不生于南方,要在江南雨水多潮湿的环境中培植起来极为不易,是要付出相应的精力。细看这株南宋时牡丹是木本,但它发芽生长出来的枝节是草本,花蕾盛开后就凋谢,次年又有花枝生长出来,生生不息。花座不在平地,而是在半人高的石墩上,正面还有石匾“宋代牡丹”字样。最上面覆盖了层层土块,估计就是不怕潮湿之故。
全国各地,北京、广东、上海、山东等大中城市,每年来赏花摄影的人络绎不绝,一睹宋代花容。
潘荣后人迁到了山东临沂,前些年还来婺源寻根。族谱记载,节斋先生凡三娶,广为开枝散叶,其后人中有迁居临沂者,千年后犹能寻祖回到坑头(桃溪),亦可验证他的后人像他种植的牡丹花一样繁衍不息,寓意着生命力的顽强。
桃溪(坑头)村建村有千余的历史,古村内有三多。一是进士多,明代就出了12名进士,有“一门九士,六部四尚书”之称,村中有古桥三十六座,过去仕、农、工、商,只有为官才有资格建桥,故有三十六人在外做官。二是鱼塘多,该村鱼塘为石砌鱼塘,形状不一,有多边鱼塘,四方鱼塘,圆形鱼塘、八角鱼塘等。鱼塘多修建于宅院内,非常精致,冷水养殖的塘鱼非常有名,至今都是一道景观。三是土法酿造的水酒多,几乎家家户户都配备大瓷缸,用糯米加酒曲酿水酒,特别香醇,据说与村的水质有关,经检测所含矿物质多,深山密林里未任何受污染。过去交通闭塞,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信息发达,村旁通了公路,桃溪村成了一个乡村旅游点,省内外的游人慕名而访古。宋代潘荣栽种的牡丹与他的学士隐居生活一样,让人向往和追求,羡慕那诗一般的桃园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