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男
1934年7月,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高举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冲破重重围堵,于同年11月初,到达闽浙赣苏区,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初,红十军团主力部队被国民党军约20个团的兵力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29日方志敏被俘,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失败。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其在中国革命史当中的贡献和作用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实际行动宣传了抗日革命主张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前,中央大力印制“拥护红军北上抗日”等大量宣传品,总数达160万份以上,交给红七军团,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后转战闽中、闽东、闽北、浙西、浙皖赣边和皖南,在所经过的四省几十个县的广阔地区内,宣传了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宣传抗日救亡,推动了抗日运动的发展,以实际行动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还以具体的战斗行动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卖国行动,直接扩大了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打破了“红军捣乱抗日”“中国无力抗日”等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和无耻谎言。
以英雄壮举掩护了中央红军西征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前后一万余人,行军5600余里,血战东南半壁,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不断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小战斗不断,袭取过大田、罗源、庆元、常山、旌德等县城,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势力,震动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大军曾挺进到距杭州不足百公里、距南京150公里处,国民党当局胆战心惊,成立“追缴队”,调动5个正规师、2个独立旅、4个保安团,加上后备部队共十几万人,分左、中、右三路对北上抗日先遣队进行疯狂的围追堵截,这就在客观上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特别是减少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阻力。
以武装力量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浙西皖南闽北留下了一批武装力量和得力的干部。在这批革命种子领导下开展的游击战争、创立新的根据地, 在中国革命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皖南后,江天辉同志根据方志敏同志的指示,在贵(池)秋(浦)东(流)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贵(池)秋(浦)东(流)游击革命根据地;李步新(后改名李荣华)同志建立了泾(县)旌(德)宁(国)宣(城)游击革命根据地;以先遣队侦查营为骨干的皖南独立团,一直坚持战斗在皖赣边区的婺源、祁门、休宁、浮梁一带,后来成为新四军的一部分,也走上了抗日前线。
抗日先遣队行动失败后以北上抗日先遣队胜利突围的800余人的部队为基础,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以粟裕为师长,刘英为政治委员,率部向浙西南进军,创建了我党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创立的最后一块根据地——浙南革命根据地,这是在整个中国革命走向低潮的过程中少有的局部反攻,因而在政治上极大地震动了蒋介石政权的统治。
以崇高气节鼓舞了战友和同志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怕牺牲、勇敢战斗的革命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代表人物——方志敏同志。
在怀玉山突围战役中,方志敏本可以和刘英、粟裕等率奋战脱险的800余人先头部队一起突围,但他果断决定“因大队伍尚在后面,在责任上我不能先走,故留下与刘、王同志会齐。”结果陷入敌之重围不幸被捕。他被俘入狱后面对敌人的诱降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革命气节,早已为家喻户晓,感动和教育了千千万万的战友同志和中华儿女。有资料显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红军五支长征部队中唯一一支没有到达目的地的部队,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十二名省军级干部中,北上抗日先遣队占了三人,他们分别是方志敏、刘畴西和寻淮州。
【本文为江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2年度项目:江西省“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GL2223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饶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旅游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