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长根
羹,是家乡特有的传统小吃,很多人都喜欢,它是一种用蔬菜、水、米粉勾芡做成的糊糊,做法很简单,烧一锅水,加入炒好的豆芽丁,干菜豆丁,香菇丁,新鲜的嫩豆腐,或者油炸豆腐泡。酸辣椒也是必不可少的,用的是本地的土辣椒,整个在菜缸里腌泡出来的,这种酸辣味才最纯正,剁碎了与腌泡辣椒的酸水一起入锅,取适量米粉,用凉水搅成米浆,一边入锅,一边不停地搅动,不让米浆结成团,还要加上些面条,女儿说,一碗羹里如果没有放面条,这碗羹就没有了灵魂,最后加入油盐等调味品,米浆溶入菜汤,汤色便渐渐浓稠起来,豆腐豆芽辣椒也翻滚出水面,五颜六色,诱惑着你的视觉,汤的浓稠度,是烹饪的精髓,太稀,则味道淡薄,无法满足味蕾的期待;太浓,则口感沉闷,无法领略汤水的真谛,这全靠掌勺者的把控。羹好了,舀上一碗,撒上葱花姜末,细细品尝,豆芽的清新、豆腐的绵软,与腌辣椒的酸辣味相互映衬,再配合汤的醇厚口感,辣味十足,酸爽无敌,让人吃一口就仿佛能感受到农村粗犷狂野的味道,浓浓的家乡气息。
羹,这个叫法,现代人多不用了,它属徽州方言。我的家乡十都,靠着最美乡村婺源,婺源原来属徽州,十都人多为程姓,在唐乾符年间从安徽屯溪的篁墩迁入,十都话,至今还保留着徽州方言里古朴的音腔,一千多年来的传承,方言里至今还有好多词汇,字典里无法查到。羹也是古语,在《尚书·说命下》里就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之词,翻译出来就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这样看来,古人的羹不光要放盐巴,也是要加入酸味的,那时的羹指的是肉汤。为了方便喝羹,古人们还特别发明了一种专用的餐具,也就是汤勺,在很多地方,它至今仍被称为“羹匙”或“调羹”,到了隋唐年间,这时的羹已不仅仅指肉汤,也包含了菜汤,唐王建《新嫁娘》诗中就有“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之语,或许家乡的羹还是那时的同款。
不过家乡的羹和汤却是两个概念,用米粉勾芡的叫羹,放红薯粉勾芡的叫汤, 做法和食材上却没什么不同,什么菜都可以随意添加, 搞羹是家乡的通俗叫法,中国人对于用字有着独特的讲究,在描述各类菜肴的烹饪方法时,通常会用到炒、烧、蒸、煮、煎等词语,或许“羹”太过平常,有些不入高雅之流,只是用于形容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以及那些在饥荒年代的穷苦之家,为了果腹而选择的食法,所以羹前面用个“搞”字,这个叫法,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粗鄙。在家乡话中,如果形容一个人总是做不好事情,或者喜欢瞎掺和,人们经常用“搞羹搞糊”这个词,含有贬义。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家境贫寒,全家十几口人,当时还是生产队时期,口粮不够吃,奶奶常常做上一大锅羹,一家人靠它勉强熬过荒年。如今时代变了,家乡也变了样,老百姓生活好转,不愁吃穿,而羹依然没有走出十都人的视线,依然是十都人的最爱,每当油腻的饭菜吃厌了,家中有人提议换换口味时,女主人通常会说,那就搞羹吃吧,因为做法简单,食材也没有太多讲究,随随便便在家就能轻松做出一大锅来。土灶点上柴火,炊烟袅袅升起,菜刀在案板上叮叮作响,不多久,一锅羹就熟了,左邻右舍的门口吆喝几声,各家也不客气,大人小孩齐聚一堂。羹在大锅里嘟嘟冒着泡,大家围坐在堂前,或站或坐,每人装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顺着碗边嘬吸一口。滚烫的羹带着特有的辣味和酸爽,让人瞬间额头就冒出了汗。因为烫嘴,对着碗口直吹气,嘬吸一口,手里的碗转动着,换一边再嘬吸一口,转动着,嘬吸着,那种热辣酸爽的感觉仿佛一直渗到了心底。大家边吃边聊,张家长李家短,欢声笑语不断。此时的羹已经不仅仅是一道食物,俨然成了维系邻里关系的一条纽带,一种乡村间朴素情感的交流。那些喜欢羹的人不吃个四五碗是决不罢休的。做大厨的拐子哥说他最多的一次吃过十八碗,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老话说,“过条坑,吃碗羹”,羹因为是汤食,易消化,多吃只会胀肚子,不会积着食。
我也喜欢吃羹,从小到大,有了羹,对桌子上的其他菜肴,我可以视而不见,寻个大碗,先来两碗如居士茶饮,细斟慢酌,再舀一碗拌上米饭,哧溜哧溜,三两下米饭就咽下肚了,根本不用去夹菜。妻每次说我吃饭是一个胃,吃羹是另一个胃,我感觉也真是,平常一碗饭就饱了,而吃羹,可以来个五六碗,肚子虽然胀得不行,眼神里却还有些不舍,歇一会还能再吃上一两碗。
年轻时出门打工了几年,身在异乡,每当我在都市中寻找家乡的味道,试图在各种食材中追逐那种熟悉的感觉时,我总会不经意间想起家乡的羹来,那一碗看似简单却又极其美味的米糊糊,有时嘴馋了,自己也下厨做,那独特的口感,酸辣的味道,热气腾腾的模样,总让我欲罢不能,但每一次吃完后,都有一丁点遗憾,总感觉在外乡做不出老家的那种味来,问了很多移居外地的老乡,他们也都说,只有回到家乡,在父母亲身边,用柴火灶做的羹,吃起来才算是最正宗的。年少时无知,后来岁数大了,慢慢才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尝过多少美食,家乡的味道,永远都是抹不去的,那是无法替代的乡愁啊。那一碗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食了,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了一个个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对生活的回忆。每一口羹,蕴含着的都是满满的乡土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它不仅仅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心灵的滋养啊!
家乡还有很多种美食,这些都是先民们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该珍惜和守护,让这些独特的美味流传下去。无论生活如何变幻,无论身处何方,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因为这些人间烟火,就是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