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4日

古戏台

潘维新

五都位于广丰东南,虽说是清朝设镇,但在元代明朝,这里早已设墟,成了竹木和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明清开始,凡来广丰演出的一些民营的赣剧戏班、越剧班子,县城演了连场戏,总要到五都搞个十天或半个月的巡回演出。

镇里的古戏台有三处,一是小学(老祠堂小学)的戏台,二是西湖街粮库里面的关公庙古戏台,三是五都中学校园内印刷厂厂址的正德会馆的戏台。

先说关公庙的古戏台,1949年前演戏的地方,像外地来的赣剧班子、越剧班子来五都演出都在这里。像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乡村戏台都是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梁柱上方有精致的装饰,台高2米,面积为7.45米x7.55米,台三面临空,台前部分为演出场地,后为化妆室,周围是木雕的花窗。剧场为露天,戏台正对面靠北有关公的塑像,关公两边矗立着执大刀的周仓和关公的儿子关平的塑像,显得端庄威武。

老祠堂小学的古戏台我最熟悉,特别是1951年下半年我读五年级的时候,教室就搬到戏台的右边,可以说与它朝夕相处,熟悉它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

五小戏台整体是木结构,上下两层,上层当时作寝室,下层两边是教室,中央是戏台,面积大约五十平方米,台正面靠里左右都是木头板壁,上下是固定木梯,包括上下楼。

戏台上方的天幕后面竟藏着阁楼,这在广丰古戏台无论是已经拆除还是保存至今的,都是唯一,绝无仅有的。

1950年下半年,县里将五都小学迁到这里与培英附小合并,组建杉溪区中心小学。校舍进行扩充,戏台右边原书声街政府大院划归学校,校门也移至临街边上,直对戏台,戏台前的广场由容纳数百人扩大到近千人的大广场。一批批充满青春活力多才多艺的年轻教师来到这里,戏台成了我们这批少年接受革命教育的第一课堂,成了我们追逐理想,走向人生的开端。

正德会馆古戏台位于今天五都中学校园内,即原学校礼堂和校办印刷厂所在地。我小学时到那里看过戏,也看过电影。那时镇里召开群众大会也在这里。1949年以前,这里是五都商会办公议事、接待外来客商的地方。

这是一幢器宇轩昂、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一层,四周是大石柱,横梁的彩绘格外醒目。铺板的戏台只有一米高,台面宽进深,后台除了化妆间、道具间,再进去是演员的宿舍。房屋虽然陈旧,但雕花的木门窗还能依稀看见山水、虫鸟、花卉的图案。剧场面积很大,有二十多排长靠背椅,后面还摆放着包戏看自带的高凳。三个古戏台中,只有它是室内戏场,有座位,品茶品戏,条件好一些。戏班在这里巡回演出,时间较长,我常随小学老班长逃票看戏,演出前就溜进去。

--> 2024-02-24 1 1 上饶日报 content_3057.html 1 古戏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