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创新监管,激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2月2日,记者在婺源县思口镇思口村看到,冬日的赵家茶园却别有一番景致。新竖立的“婺源县出口茶叶‘大基地’建设项目备案基地”大标识牌上,详细列明了基地名称、溯源号、管理模式、监管单位以及管理专家组等信息。茶园内,一支芽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姚华源,正忙着和女婿吴洪伟商量茶园改造提升计划。
婺源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丽珍告诉记者,“大基地”颁证后,包括赵家茶园在内的全县639个基地陆续纳入“大基地”管理范畴。县茶业协会作为“大基地”申报主体,负责约束基地及茶企严格自律、诚信经营。经过“大基地”整合,该县可供出口茶叶种植面积由8.2万亩扩大至20.6万亩,可用出口原料增加1.26万吨。
“‘大基地’成立后,对我们这种中小规模的茶企来说是重大利好。”姚华源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的有机茶园有650亩,2023年销售茶青35万余公斤,每公斤2.6元,实现销售收入近100万元;2024年,通过实施“五统一”改造茶园、改良土壤和茶树,预计能收50万公斤茶青,加上出口售价提升至每公斤3元,茶园产值可上一个新台阶。
审批手续简化后,如何确保茶叶质量稳步提升、符合出口技术标准,成了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围绕这一工作目标,婺源县成立领导小组,把出口茶叶“大基地”建设工作列入全县科级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内容。设立茶产业发展资金,县政府每年统筹安排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茶产业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县—镇(乡)—村”三级茶园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规范化种植管理、统一农业投入品管理、统一病虫害绿色防治、统一质量安全监测、统一质量安全追溯”。并从倡导绿色有机生产方式,把好质量安全源头关,严格制茶标准、推进技改扩能,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做好风险评估调查和信息收集、风险预警,建好品牌文化平台等方面,制定出台《生态标准茶园建设及茶叶质量安全技术规范》《婺源茶区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技术规程》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推动“五统一”工作落实见效。
上饶海关副关长郑晓忠表示,创新建立海关、企业和地方共治机制,强化茶叶出口监管“信息互通、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有利于从源头上推动茶叶种植管理水平与茶叶品质“双提升”,进一步拓展婺源茶叶外销市场,达到减负增效、扩大茶叶出口、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
推广经验,助力“江西茶”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茶叶品牌整合战略,“四绿一红”(即狗牯脑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浮梁茶和宁红茶)特色突显,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南昌海关有关资料显示:2022年,全省茶园面积185万亩、干毛茶总产量7.77万吨,茶园面积、总产量分居全国第10、12位。出口茶叶1.4万吨、货值8.7亿元。然而,出口量虽居全国第6位,但仅占全国总量的3.76%,总量依然偏小。
据海关相关人士介绍,影响茶叶出口的因素包括国际环境、价格、产品品质及结构、品牌影响力、贸易壁垒、汇率等多个方面。除去不可控因素,如何提高出口茶叶原料“量”与“质”,是短期内促进茶叶出口做大做强的关键。
记者了解到,依托“大基地”平台,在创新出口茶叶基地备案模式、建立“关地企”协同机制的基础上,海关部门还将成立婺源茶叶国外技贸措施研究工作室,开展信息收集、法规研究、风险预警、资源共享等工作,帮助茶企、茶园及时掌握全球技术标准动态,合理规避风险。鼓励和组织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主动开展技贸措施应对,利用技贸措施倒逼效应,深化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管理水平,推动行业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在婺源建设出口茶叶“大基地”,不仅为婺源茶叶出口创造了更大空间,还可带动周边地区茶产品向婺源集聚,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据了解,在婺源试点出口茶叶监管新模式的基础上,南昌海关已研究出台《促进江西出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包括积极促进茶产业质量水平提升、支持建立健全全链条追溯体系、助力提升公共检测服务能力、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等,着力形成可供复制的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助力我省茶产业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目前,依托“大基地”的示范引领,上饶市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联农带农机制,以点带面引导更多农户投身茶叶种植,带动更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原载于2024年2月8日《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