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张 平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
2023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关于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的部署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显著成效。婺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望仙谷“两山转化”典型经验登上《焦点访谈》,万年湿地资源运营机制获得国家充分肯定,制定出台支持婺源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县工作方案的做法被中央主题教育办《简报》刊发宣传。我市荣膺202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美丽中国首选目的地、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市。
全年PM2.5平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六大高耗能行业①能耗占规上工业能耗比重下降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年来,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双碳”②引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统筹有序、先立后破,持续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制度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是持续完善“1+N”③政策体系。《上饶市工业领域和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上饶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上饶市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相继印发,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④,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⑤。二是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新旧能源有序替代,上饶发电厂(2×1000MW级超超临界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开工建设,江西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电站并网发电,信玉500kV、余干锞岭和广丰霞峰220kV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全市2023年新投运光伏电站123.7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372.5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1.2亿千瓦时,装机规模、年发电量均位居全省第一。三是推进重点领域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全市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80%,新增新能源公交车辆、出租汽车占比分别达73.9%,90.2%。建成市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绿宝碳汇)⑥平台,加强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示范引领。大力发展优质生态农业,创评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1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业品牌607个。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深入实施“三大倍增”⑦行动,扎实推进“1269”⑧行动计划,连续5年获评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新增省级绿色园区1个、省级绿色工厂17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5家,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工信部和水利部节水型标杆工业园区。大力推动绿色商场创建,我市四家商场获全国绿色商场称号,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上饶入选全省首批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城市,中旭未来(贪玩信息)完成港股上市,成为全省首家互联网本土上市企业。不断打响大美上饶品牌,婺源列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篁岭入选2023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铅山葛仙村景区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婺源、三清山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龟峰、鄱阳湖、方志敏纪念馆等7景点入选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2023年全市接待游客2.2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50亿元,均保持全省首位。
(二)坚持协同治理,筑牢生态安全绿色屏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一是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⑨工程,全力推进“新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⑩,全面建设幸福河湖,扎实开展全市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和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夜鹰”行动。鹤鹳起舞、江豚逐浪绘就鄱阳湖生动画卷。二是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编制完成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扎实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持续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3.42万亩、退化林修复27.23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12.84万亩,完成露天废弃矿山修复520座、面积1387公顷。出台《上饶市蓝冠噪鹛保护工作方案》,依法划定保护区域,科学制定保护措施。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问题整改。历次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共反馈问题151个,已完成整改145个,其余6个序时推进(5个整改时限为2025年底,1个整改时限为2026年底)。2022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1个问题已完成整改。
(三)坚持“两山”转化,推动生态经济协同并进。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动“两山”双向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一是完善核算评估体系。印发《上饶市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统计报表制度(试行)》,全面开展全市GEP定期核算,完成全市2021、2022年数据采集。二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推进婺源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建设,完善流域上下游横向补偿机制。安排大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资金1000万元,大坳水库水质连续23个月为I类。三是推进成果应用。创新“惠农油茶贷”“林权并购贷”等金融产品,全市绿色贷款余额755.95亿元,同比增长55.39%。持续扩大林业保险范围,全市油茶参保104万亩,森林药材参保0.9万亩,2023年涉林理赔3586万元。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油茶产值达60.5亿元,林下经济中药材产值超30亿元,加快推动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
(四)坚持制度护航,提升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制度落地、协同增效,将制度优势加快转化为治理效能。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上饶市建设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总体规划(2022-2030年)》,印发实施《上饶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工作方案》《关于支持婺源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县工作方案》,启动编制《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江西片区)总体规划》,编印《上饶市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全力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向更高水平迈进。二是强化司法协作。深化“河湖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等协作,实施河湖、森林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多部门联防联控,与南平市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闽赣检察“2+5”监督协作机制,以机制建设凝聚生态环境保护合力。三是强化生态宣传。深入开展新春义务植树、全国生态日、生态文明宣传月、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成功承办全省矿山生态修复现场推进会,我市矿山生态修复成效获省政府领导高度肯定。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培训,加强党政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并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四是强化生态创建。横峰、弋阳入选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已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个、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生态县各1个,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省级生态县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2个、省级生态乡镇111个、省级生态村132个、市级生态村901个。
各位代表!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干部群众奋力拼搏、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不足:一是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压力仍然较大。产业结构不优、关键领域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二是生态保护治理持续投入仍需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任务仍有短板。三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仍需完善,生态价值转换通道还需进一步拓展。面对问题,我们将聚焦短板、精准施策,积极推动解决。
二、2024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
2024年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三大高地”的关键之年。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进一步改作风、提效率、强担当、抓落实,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系统治理,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推进“新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打好新一轮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幸福河湖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系统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矿山修复等行动,持续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行为,巩固拓展长江“十年禁渔”成果。
(二)培育绿色动能,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碳达峰试点建设,开展绿色示范创建。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深入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加快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构建具有上饶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推进生态富民,加快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有序开展全市GEP定期核算,积极推动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结果多元化场景应用。做大做强林业特色产业,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健全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与认证体系,完善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制度。
(四)凝聚多方力量,着力完善制度保障体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年度目标任务,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上饶经验。支持婺源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县。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强化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全面推广“绿宝碳汇”,鼓励绿色出行,深入开展全国生态日、生态文明宣传月等活动,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持续增强全民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
各位代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为建设制造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饶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缩略词注释:
①六大高耗能行业:《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六大高耗能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②“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能耗控制,即总量控制和强度控制。
③“1+N”政策体系:“1”即《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N”《上饶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
④碳达峰十大行动: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节能减碳科技创新行动、碳汇能力提升行动、碳达峰试点示范行动。
⑤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指从控制能耗总量和强度转变为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⑥“绿宝碳汇”:将公共机构绿色采购、节能改造、新能源利用和个人绿色办公、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绿色低碳行为量化为碳积分的软件平台,通过建立积分激励机制,为绿色低碳行为提供生态附加值,推动公共机构带头践行绿色办公、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制止餐饮浪费、推进绿色出行。
⑦“三大倍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大倍增行动。
⑧“1269”:即聚焦我市“2+4+N”产业体系,光伏新能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锂电、非金属材料、汽车、机械制造、化工、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现代家具等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打造新能源、有色金属、电子信息、非金属新材料、机械制造、医药化工6个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4”分别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化工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1”为尾矿库污染治理。
⑩新八大标志性战役:绿色低碳发展攻坚战、蓝天提升攻坚战、碧水提升攻坚战、净土提升攻坚战实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打好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问题整改攻坚战。30个专项行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四尘”深入整治、“三烟”深入整治、“三气”深入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开发区污水收集处理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提升、危险废物监管处置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减量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区保护、重点水域禁捕退捕与水生生物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鄱阳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两河一湖”排污口整治、水上交通运输污染防治、河道采砂整治、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专项行动。
“两山转化”:借助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
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也称生态产品总值,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简称“生态产品”)价值的总和,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价值。
“2+5”监督协作: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检察院与江西省上饶市人民检察院共同签署《关于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闽赣检察“2+5”监督协作意见》,协同南平市建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光泽县以及上饶市铅山县五家检察院,启动武夷山国家公园闽赣检察“2+5”监督协作机制。依托协作机制,闽赣两地检察机关将充分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围绕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及现状,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侵害生态环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强化检察公益保护职能为中心,建立上下一体、区域联动、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切实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维持园区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两高一低:指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