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过去一年,我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搭建文化惠民“大超市”、丰富群众精神文化“菜篮子”,点亮广大群众美好新生活,广泛开展了“千乡万村闹新年”“文化进万家”“全民阅读”“全市广场舞展演”“四季村晚”“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并依托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场馆深入开展艺术普及,免费提供书法、民乐器演奏、广场舞、公益讲座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服务等。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5100余场,送戏下乡2000余场,送电影下乡4万余场,服务群众1200余万人次。
【一线故事】
“我心中的那面中国红,红了高高的飞天梦,红了浩浩的汪洋梦。”2023年12月1日,第十八届赣浙闽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上,鄱阳大鼓表演《心中那一面中国红》收获现场阵阵掌声。节目编导和演员肖婷婷介绍,“这个节目是专门为此次艺术节创作的,在传统鄱阳大鼓的曲艺形式中加入现代表演手法及音乐创新,把单一的鼓点改为两个斗鼓,双人齐打,用创新手法展现传统艺术。”
山东姑娘肖婷婷大学毕业之后来到上饶,在上饶市文化馆任舞蹈编导十余年,创作了《三清神韵》《开口就唱共产党》等一系列表演作品。肖婷婷也一点点爱上了上饶这方山水。为了创作出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肖婷婷不断从上饶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位山东姑娘听到了鄱阳渔鼓,被这种充满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吸引了。“渔鼓是渔民们在捕鱼的间隙取乐的一种音乐,表现了渔民们欢乐的心情。这和当前群众热气腾腾的文化生活非常契合,适合进行创新编排,创作出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
这是我市打造文艺精品的缩影,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一个侧面。过去一年,在上饶这片文化沃土上,一位位文艺创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现实生活图景,传承传统文化血脉,文艺园地百花齐放。
“创新是引领文艺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文艺工作者要努力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肖婷婷说。
【奋斗足迹】
被历代文人墨客深情歌咏过的上饶,因“山郁奇珍、上乘富饶”而得名,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闪耀的文化瑰宝。过去一年,在传承与发展中,我市坚持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把文化“软实力”转变为发展“硬实力”。
享在其中,文化惠民更叫好。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第十八届赣浙闽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砚海撷珍”援疆文化交流展、全国弋阳腔学术交流会、弋阳腔戏曲汇、“千场戏曲进乡村”系列活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赢得群众一片叫好,也展现了上饶文化风采,讲活了上饶故事。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市新建城市书房12个,乡镇(街道)建成210个综合性文化站和190个图书馆和文化馆分馆,在2672个村(社区)建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2180个村(社区)建有农家书屋,形成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
乐在其中,文艺创作精品不断。一年来,文艺创作者深耕本地文化,打磨文艺精品,结出累累硕果:创排弋阳腔大戏《信仰之歌》并成功首演;赣剧《烛照丹心》《万年粮仓》、舞台剧《新天下三清》获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弋阳腔《团长黄开湘》《疯僧扫秦》获江西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度小型剧创作资助项目;创新举办弋阳腔戏曲汇,弋阳腔、婺源徽剧等6台大戏和20台小戏在全市轮流展演,推动我市地方戏曲文化创新性发展;弋阳腔传统折子戏《张三借靴》成功入选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名单。
融在其中,非遗传承更接地气。一年来,我市将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激发非遗传承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双向奔赴。铅山连四纸获2023—2025国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公布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50项;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进乡村,开展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11场,吸引观众4万余人。同时,文物保护的举措也更鲜活。下发《上饶市历史(传统)建筑维修改造项目派遣“文物监理”(试行)的通知》,通过派遣“文物监理”,保护历史建筑风貌和地方特色价值;实施上饶市博物馆、信江书院博物馆数字化工程,做好文物文创开发,让文物“活”起来。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市依托禀赋突出的文化资源优势和潜力巨大的文化发展空间,以做好“文化+”、彰显文化赋能为路径,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上,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上饶故事。